公元215年,曹魏名将张辽率领7000人迎战东吴十万大军,两次击败东吴。历史上被称为逍遥津之战。这是历史上以少胜多而闻名的战役。让我们给你详细介绍一下。让我们看看。
战役前期,张辽率领800名士兵冲击东吴10万军队,一直冲向孙权主教练。吴将军陈武死了,孙权逃到了山顶。战斗到中午,吴军战败失败,吓坏了。战役后期,张辽率领追兵,以分兵毁桥的战术,打破孙权、甘宁、凌统等人,几乎活捉孙权 。孙权朝马趋津,跳过断桥才能逃脱。一些东吴军人被俘。
这场战争化解了合肥之围,俗称逍遥津之战,是汉末三国时期合肥之战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这场战斗,张辽震惊了江东。“张辽停止哭泣”也成为民间流传的传奇典故 。《三国演义》中“张辽威震逍遥津”的故事,就是这场战役的改编。
[img]8290[/img]
结果
魏军实现了对吴军的“突破”、“大破之”、“与辽破走权”、“几复获权” ;吴军是“权众破走” 、“权人马全披靡”、“吴人夺气” 、"几个危险" ,还产生了“吴降人” 。
张辽、李典、乐进这次以7000人大败东吴十万大军,曹操大为感叹,封张辽为征东将军,次年又“是增辽兵”。李典增加了300户采邑。 乐进在这场战斗中的战功并不明确(《武帝纪》和《乐进传》只记得张辽和李典的战功,而不记得乐进的战功 )。多年来,乐进多次获得军功(“数有功”),增邑500户将乐进的一个儿子分封为列侯,乐进本人升至右将军。
这场战斗结束后,张辽威震江东,江东小儿哭得不肯止,他的父母只要吓唬说:“张辽来了,张辽来了!“孩子不敢哭,唐朝李翰写的《蒙求》中有“张辽止哭”一词。日本派遣唐使后,获得了“张辽停止哭泣”的典故 ,然后产生了日本民间俗语“辽来来(辽来)々)这句话在日本的盛行地位一直持续到1274年的文永之战,才被“蒙古来袭”所取代。
至于苏州,关于合肥战争的十多篇苏州传记不敢否认这场战争的失败。然而,一些勇敢的苏州将军仍然有帮助英国的技能。凌统和潘章被崇拜为部分将军,蒋钦迁至侵略将军。陈武和其他苏州高级将领的尸体在撤军前已被运往建业的东郊,准备埋葬。孙权回来后,亲自主持了陈武的葬礼,并与他的妾一起埋葬,并给了陈武的家人200名复仇者。
[img]8291[/img]
评价
逍遥津之战的胜利对曹魏来说意义重大,是曹魏在江淮地区极其重要的战略要地。“如果你从大江北出,得到合肥,你可以向西问申、蔡、向北徐、寿,赢得中原;如果你在中原得到合肥,你可以用江南的话来背诵它。”。当时曹操大军正在远征汉中,江淮军队空虚。因此,曹操更加重视在这场战争中做出重大贡献的张辽。历史上记载“太祖大壮辽”、“大壮”二字陈寿在《三国志》中只用了两次,分别在《张辽传》和《徐盛传》中,可见其重量。
李典承认两次出战都是由张辽决定的,对张辽说:“顾君计怎么耳”。这儿的“君”不是君王,而是李典对同事的尊称。李典必须无条件遵守曹操的军令,而不是张辽,@ 李典的意思是“看张辽的计划怎么样?李典所说的“君”的含义,就像张辽在这场战争中所说的“成败之机,在这场战争中,诸君何疑”的“君”字,都是指对同事的尊称。
曹操封张辽为征东将军。公元216年(建安二十一年),曹操进攻东吴,路过合肥时,还沿着张辽奋战的地方走了一遍,到处都是“叹息者很久”。
公元225年(黄初六年),曹丕追忆张辽、李典在合肥的功绩,下诏说:“在合肥之战中,辽、典以步卒800,破贼10万,自古以来就用兵。使贼至今夺气,可谓国之爪牙。”
曹操的知人善任和张辽的英勇善战一直受到历代学者的称赞。东晋历史学家孙盛评论道:“合肥的守护是无助的,而专任勇者则是好战生患,而专任胆怯者则是无法保护的。而且,我们彼此都很孤独。我们有贪婪的心。如果我们用致命的士兵打败贪婪的士兵,我们一定会赢。如果我们赢了,我们就会防守。守则将是固定的。魏武选出方员,参以异同,加上密教,节宣其用,事至应应。如果符合要求,几秒钟就是丈夫!”
唐代,张仲宣对张辽在这场战争中临阵运筹之举表示赞赏:“张辽运筹之方,可归于先轨”。
[img]8292[/img]
对张辽的表现,张预在《十七史百将传》中点评:“辽折权盛势,以夺吴人之气也是如此。”
北宋时期,著名将军王文郁在面对西夏军队的围攻时说:“小偷是我的寡妇。他们只是折断自己的优势来安抚公众的心,然后他们可以保护自己。张辽也打破了合肥。”
南宋学者叶适称赞道:“孙权攻合肥10万,守者700。没有近援,没有自我保护。而辽乃募士800,打不合,甚至追尾,几个大丑。非操之智,不能让张辽;非辽之勇,明也不能自负。胜负成败,盖诚以人,不在众寡。士常如此,就是站在积衰甘弱的地方,为了预怯莫前,为了自附于明哲者,可以察觉。”
明代小说《三国演义》中有一首诗:“庐当天跳檀溪,吴侯被合肥打败。后来鞭驰骏骑,逍遥津上玉龙飞。”就是形容孙权纵马越桥的场景。
明朝学者黄道周也对此战评价道:“贼来开教,教意颇微。只有辽知识渊博,力战破围。”
清朝学者赵翼评论道:“它以少击众,战功最大,如合肥之战,张辽李典以步卒八百,破孙权兵十万。” (最悬殊的是朱能三十破几万,以少击众)
晚清著名大臣曾国藩将逍遥津之战与后来的陈仓之战并列说:“孙仲谋攻合肥,张辽受创;诸葛武侯攻陈仓,郝昭受创;都是初气过锐,渐渐衰竭。”
后人如何评价逍遥津之战?这场战争的结果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