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武帝刘裕死后,长子义符继其位,官称少帝,年仅17岁;朝政由司空徐羡之、中书监督书令傅亮、中书令谢晦等主持。刘义符继位后,嬉戏无度,不听朝臣劝阻,于是徐羡之等谋废少帝,随后应立刘裕次子、庐陵王刘义真。由于徐羡之等人与刘义真有旧怨,他们利用刘义真与少帝原有的嫌隙,将其列为“潜怀异图”罪,废为普通人。后来,在南兖州刺史檀道济的支持下,他们废除了少帝。恐怕以后会被报复,先后派人杀死义符兄弟。
[img]7697[/img]
经过
战斗的第一阶段
刘裕的第三个儿子,荆州刺史刘义隆继位,时谢晦已成为荆州刺史,拥有重兵。虽然刘义隆不能容忍权臣杀主的行为,但他仍然保持沉默,只是在暗中积累力量。到元嘉三年正月,宋文帝见讨伐时机已成熟,即使宣布徐羡之、傅亮、谢晦等人杀少帝、庐陵王的罪行,也会杀徐羡之、傅亮、谢晦之子谢世休、弟弟等。宋文帝知道,檀道济是目前唯一一位北府军名将。如果他想打败谢晦,他必须采取“抚而使之”的策略。闰正月初六,宋文帝率军亲征,命到彦之、檀道济先后出发,率舟师追溯长江西上;雍州刺史刘粹率领龙翔将军沈敞之、南阳太守沈道兴等。谢晦得知宋文帝率军亲征,于是命令弟弟谢逃带领1万士兵留在江陵。自带船师2万人以来,他命令史余登总参军,从江陵出发对抗宋廷军。谢晦还上表宋文帝称赞徐羡之、傅亮等人的忠诚,并以朱侍中王县首、王华、司空王弘为名,以清君侧举兵。二月,谢晦到达江口(今湖南岳阳北,洞庭湖入长江)。据巴陵(今岳阳)介绍,虞登之进已抵达彭城洲(即彭城集,今岳阳东北,长江南岸),畏而不敢进。余登之每天只呆在船里,恰逢连日大雨。以水战不如晴天火攻有利为借口,尽量拖延战期。半个月后,天已放晴,于登之不得不派中兵参军孔延秀进攻彭城洲,宋军将领萧欣懦弱无能,弃洲而逃。宋廷军众部将主张退屯夏口(今武汉武昌),等待后继军。由于担心受到谴责,到彦之仍然坚持屯守隐琏(彭城洲东北),并派人敦促檀道济部前来会师。不久,檀道济率领后续部众到达,宋廷军士气再次振作起来。
[img]7698[/img]
战斗的第二阶段
谢晦得知孔延秀首战胜利后,立即向宋文帝上表,先夸耀其旗开胜,再提出若干条件,说若能照准,便勒众旋师。表文刚送走,就听说檀道济已经和燕之见面了,要过河了。他很害怕,不知所措。他以为檀道济是同谋,很难单独赦免。现在他不仅被赦免了,还统一了军队。他也知道檀道济擅长领兵打仗,所以越来越害怕。谢晦出外远眺,见面的战舰不多,心里又轻视起来,但也没有马上进攻。到了晚上,东风大起,檀道济部的所有船只都扬帆起航,聚集在一起,首尾相连,无数。2月19日,檀道济等进入忌置洲尾(今湖北洪湖西南长江北岸),列舰进攻,谢晦军大乱,四处奔波。夜间逃往江陵,谢晦。此时,宋雍州刺史刘粹率先进入沙桥(在江陵西部),欲袭江陵,谢晦部将周超率兵击退。周超看到谢晦全军崩溃,那天晚上,弃军驾小舟投降到彦之。谢晦看到部众散尽,城已难守,只好带领弟、侄等七骑出城北逃。到安陆延头(今湖北大悟东南)被抓,后斩于建康(今南京)。
点评
在这场战争中,宋文帝注重战略,战前准备充分,瓦解,孤立对手,及时发动进攻,最终取得胜利。
宋攻谢晦之战是怎么回事?这场战争分为两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