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发生了许多著名的战役,如赤壁之战、官渡之战、潼关之战、北方统一战等。
这些战斗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战争的价值不仅在于他的宏大规模,还在于改变历史进程、决定历史人物命运的转折点。
[img]7492[/img]
但三国时期有这样一场战役,不为人所知:兴势之战。
这场战斗也许是因为参战的人物不太为人所知,以至于人们在提起这场战斗时会感到陌生。
事实上,这场战斗是三国历史上一场非常奇怪的战斗。双方都有胜负,但没有输家。你觉得这很矛盾吗?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探索奥秘。
曹睿去世,司马懿曹爽辅政。
说到三国,人们自然会想到曹操、诸葛亮、孙权、刘备等。然而,这场战斗与他们无关。在这个时候,他们已经开车去了西方。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当时的形式。这场战斗发生在三国时期的魏正始五年。公元239年,曹操的孙子曹睿死于魏明帝。
[img]7493[/img]
他的儿子曹芳成了曹魏的第三位皇帝。然而,这个人还年轻,根本无法处理朝廷事务。这一重任自然落在了曹爽和司马懿这两位辅助大臣的身上。
为什么肩负重任的曹爽急于发动战争?这和他当时的状态有很大关系。曹爽和曹操有一定的关系。他是曹魏的宗室。
他有很多机会可以进出宫廷,和魏明帝曹璋关系很好,说他也因此得到了很多好处。
后来,他的父亲曹震去世了。他继承了自己的头衔,在法庭上占据了一定的地位。他不再满足当前的情况,想展示自己的才能,但有一个人总是压着他,那个人就是司马懿。
人们应该熟悉司马懿。他是三国时期曹魏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战略家,也是曹魏局势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人物。
他出生在河内县司马家族,从小聪明博学。然而,由于当时汉朝被曹控制,司马懿一直拒绝担任任何官职。后来,曹操担任总理后,他不得不成为一名文学大师。
司马懿善用心计,懂得如何在乱世中生存。不仅如此,他还凭借自己的能力受到曹操的重视。
后来,他帮助曹丕在储位大战中获胜,然后接受曹丕的委托,继续协助魏明帝曹睿,多次担任抚军将军、将军、太尉等重要职务。
[img]7494[/img]
魏明帝去世后,他再次成为新皇帝的助手,他的能力远远高于曹爽,曹爽也想尽一切办法压制司马懿。
为了尽快向世界证明自己的实力,曹爽在五年内不顾反对率军攻打蜀国。曹爽对这场战斗非常有信心,认为这是伐蜀的好时机。
一场奇怪的兴势之战
公元244年3月,战争号角即将响起。曹爽任命夏侯玄为征西将军,任命雍州刺史郭淮为前锋,他的门生邓阳和李生作为谋士随军参战。
计划从唐罗道举兵进入汉中,以阳平关为基本目标。为什么这场战争很奇怪?主要是他们选择的路线。
唐罗路长约240公里。此外,它也是许多古道中最快但也是最陡峭的古道,如褒斜道、子午道和连云栈道。
在过去的战争中,很少有人选择这条路线,但曹爽选择让10万军队通过这条古道,这为战争开始后的物流供应困难奠定了基础。
此时守卫汉中的人是蜀汉镇北大将军王平。虽然当时他的兵力不到3万,但他仍然坚定不移。
他们依靠独特的地理位置,面对来势汹汹的曹魏军队,并没有像曹爽想象的那样迅速逃回汉中寻求援助。
王平知道,一旦阳平关失守,对蜀汉来说一定是灭顶之灾,无论如何都要誓死抵抗。
[img]7495[/img]
为了迷惑曹魏军队,他让人们在繁荣的山区扎营,在许多地方扎旗,创造了许多守军的错觉。
正如曹魏军队之前所说,他们经过兴旺山时受到了阻碍。山路崎岖,线路太长。几乎所有前来运输供应物资的马、牛、骡都死了。
相反,蜀汉的援军已经到达,准备与曹魏作战。他说,随着时间的推移,曹魏的军事物资不断匮乏,进退两难。此时,曹爽仍然对下一个决定犹豫不决。
这时,司马懿的信传来了。他告诉曹操在汉中与刘备作战的经历,希望他能从中吸取教训。如果他一意孤行,后果将难以承受。曹爽最终不得不下令撤军。
由于曹魏军队退役,人们自然会认为曹爽是这场战争的输家,而蜀汉是赢家。
真的是这样吗?蜀汉方自然是赢家,他们在这场战争中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保护了汉中,但这并不能说曹爽是个失败者。
[img]7496[/img]
这肯定会让人感到困惑,但经过仔细考虑,我们会明白曹爽虽然输掉了战争,但也得到了他最初的目的。
@ 这场战争被很多人认为不是伐蜀大战,而是名副其实的政治大战。
在这场战争中,曹爽在一定程度上清洗了司马懿的部分军队,这对他来说自然是一件好事。
曹爽虽然不是这场战争的输家,但也进一步加剧了他与司马懿的关系。战后,曹爽在法庭上的声望下降,司马懿的声音不断滋生,两人之间的关系逐渐达到冰点。
曹爽试图通过各种方式架空司马懿。司马懿自然不是闲人。他找到了发动政变的合适时机。曹爽战败了,交出兵权后过着囚禁的生活。然而,这不是他的结局。最后,他因其他原因被摧毁。
兴势之战是怎么回事?双方分了胜负,但没有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