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民俗学家齐守成说,七夕节被视为“中国情人节”是对七夕节的误解。事实上,“中国情人节”确实存在,但不是七夕节,而是正月十五的“元宵节”,即“上元节”。
今天是中国传统的七夕节。据说农历七月初七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 许多人把中国情人节当作“中国情人节”。但昨天,著名民间学家齐守成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将中国情人节视为“中国情人节”是对中国情人节的误解。
齐守成介绍,“七夕”节又称乞巧节,起源于汉代。节俗是晒经书和衣服,向双星乞讨,穿针乞巧。齐守成认为,如果真的想给七夕节一个通俗的名字,那应该是“中国女儿节”。齐守成解释说,在历史上的七夕节,没有出门的女生一定要手绑彩线,乞求未来像天上的织女一样聪明。因此,“七夕节”是古代女孩最重要的节日。在东北地区,七夕节的传统活动是女生用彩线穿刺绣针,比谁的针线活得好。同时,他们放上水果贡品,乞求灵巧。
在当今社会,七夕节被误读为“情人节”。齐守成认为,这可能是一个浪漫而悲伤的爱情故事,起源于牛郎织女。
其实“中国情人节”确实存在,但不是七夕,而是正月十五的“元宵节”,即“上元节”。齐守成解释说,根据中国民间传统,在一年中第一个满月之夜,人们要点灯,出去赏月,燃放烟花。“在古代,受封建思想的影响,女性往往不走出门,露面是不礼貌的。只有在农历正月十五,他们才能出去参加灯会。男孩和女孩可以在这一天见面并表达他们的爱。@ 正月十五是中国真正的情人节。”
齐守成认为,许多企业现在把中国情人节作为商业炒作,许多年轻人把中国情人节作为情人节,这种做法不仅不利于传统节日的保护,而且扭曲了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媒体要多宣传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正确引导如何过传统节日。七夕节可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即具有中国特色的节日。要珍惜,千万不要丢掉自己的东西。”
七夕被误读为情人节 专家说应该是[女儿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