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海拔上看,泰山不如西岳华山高耸;从风景上看,泰山不如南岳衡山美丽多彩;从危险的角度来看,泰山不如北岳恒山横跨塞外;从位置上看,泰山不如中岳嵩山高耸。然而,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从秦朝到清朝,除了武则天独特的佛教松山外,其他具备完成统一、发现吉祥、杰出功德、国泰民安等条件的皇帝,如秦始皇、汉武帝、光武帝、汉章帝、汉安帝、隋文帝、唐高宗、唐玄宗、康熙、乾隆等,都把东岳泰山尊为佛教圣地,一个接一个地带领公众跋涉,大张旗鼓亲临泰山,举行隆重的封禅仪式。据《宋史》记载,宋真宗赵恒为了促成封禅,甚至不惜贿赂当时的宰相王旦,踏上了通往泰山的道路。
封禅是中国古代封建皇帝举行的国家最高祭祀仪式,也是皇帝与天交流的迷信方式。那为什么古代皇帝不选择其他名山,而是热衷于去泰山祭祀呢?作者认为这是由泰山的特殊地位和悠久的文化决定的。首先,古人崇拜东方、天空、太阳和山脉,泰山是中国东部最高的山脉。它不仅可以第一次看到太阳升起,而且可以促进皇帝与天空的密切沟通;其次,泰山位于黄河流域下游,古代相对发达,历史文化灿烂,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第三,最重要的一点是,古代皇帝通过模仿祖先的禅宗泰山,宣传自己的伟大成就,塑造自己的辉煌形象,增强自己的历史份量。
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中引用《管子·封禅》说:“古人封泰山,禅梁父七十二家。司马迁确认后,12位古代皇帝先后封禅泰山。他们是:无怀氏、伏羲氏、神农氏、炎帝、黄帝、朱旭氏、帝、尧、舜、禹、汤、周成王。对此,东汉哲学家王充在《论衡书虚》中也有记载:“为王太平,开封泰山,泰山之上,封可见者七十有二。可见,早在古代,泰山封禅就成了圣明帝王必须举行的国家大典。这些古代皇帝,要么是中华民族的祖先,要么是明朝的君主,都为中华民族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后来的皇帝眼里,能够重温古代皇帝的光辉历程,在泰山封禅中与之并驾齐驱,绝对是一件无上荣耀的事情。
封禅活动是封建皇帝巩固皇权、统一思想、粉饰和平的政治手段。历代皇帝通过封禅、朝拜、祭祀泰山,都树立了至高无上的地位,证明了自己的诞生,巩固了自己的封建统治。正是由于历代皇帝对泰山的崇拜,泰山禅宗在中国封建王朝中起着重要的政治象征作用,成为每个皇帝一生追求的重大事件。残忍的秦二世胡亥试图通过这一举动亲身体验父亲的威望,挽救国家衰落的衰落。结果,他无道,最终成为亡国之君。相比之下,唐太宗李世民虽然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参加泰山封禅,但仍能成为“千古一帝”。事实上,真正有德之君并不需要这种劳民伤财的“噱头”。
为什么古代皇帝封禅独尊泰山?泰山封禅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