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反对王安石领导的“熙宁变法”。变法失败后,石医生不是对变法利弊得失的权衡总结,而是对王安石的个人嘲讽和攻击。他们要么从形象、习惯入手,要么从性格和经历入手,给王安石贴上了一系列奇怪的标签,相当搞笑。宋朝的官方历史或非官方历史都在关注他的外表,要么是“虎头牛耳”,要么是“脸黑,皮肤像蛇皮”,要么是“眼睛不停地转,视物如射”。据北宋邵伯温的《邵氏闻见录》记载,宋仁宗邀请大臣们钓鱼。王安石被邀请参加知识分子,大臣们专注于钓鱼。然而,王安石把茶几上的诱饵当作零食,吃得很好。长相不堪,吃相不雅,穿着邋遢,形象猥琐,这就是宋人笔下的王安石形象。
司马光和王安石本是互相欣赏的朋友,但是经过变法,两人反目成仇。他们在宋神宗面前有过激烈的争论。王安石认为,国家财政困难,入不敷出,缺乏理财方式,善于理财。司马光认为,天地产生的财富和商品不在民,而在官方。国家的职责是更科学合理地区分社会财富的“蛋糕”。他指责王安石所谓的财务管理,只是为了收敛民财,与民争利。他们矛盾的焦点是“利”字。@ 在《苏水纪闻》一书中,司马光用调侃的语气讲述了一个故事,说作为宰相的王安石言利不错。有一次,有人对王安石说:“把800英里梁山泊的水放出来造田,当万利。王安石一听,眼睛就亮了,兴奋地问:“那放下的水,哪里能容忍呢?有人接口说:“在梁山泊旁边,再挖一个八百里泊,就可以容忍了。所有在场的人都笑倒了。司马光利用这个故事,极大地讽刺了王安石急功近利的性格。
北宋魏泰在《东轩笔录》中记载了一段话。在王安石任宰相期间,每当生日那些部下纷纷献诗,僧人道士则颂“功德疏”,竞相祝贺。光禄卿巩申别出心裁,以“放生”的方式祝王安石生日。他用大笼子装了很多鸽子,然后一个个放生。每次放一个,他都恭恭敬敬地磕头祈祷:“愿公120岁”。这样重复,尽力巴结能事。巧合的是,当时一个守边将军的妻子生病了,手下的一虞候(侍从官)竟然割股进献,以至于远近吓笑。有好事的人用这两件事做了对联:“虞候为县君(古代妇人封号)割股,大卿为丞相放生。无独有偶,南宋李壁在《荆公诗注》中也记载了一段话。王安石的儿子王雾,才华横溢,志存高远,20岁前就已经写了几万字。为了取悦宰相,国子监官员范镗献诗云:“文章双孔子,术业两周公。把父子的才学比作孔子,把能力比作周公。看完王安石特别高兴,竟大言不惭地说:“这个人认识我的父子!”
文人喜欢渲染,爱欲其生,恶欲其死,常言过其实。然而,仔细观察王安石的政治、文化和人性。虽然他在生活中不拘小节,言语之间容易发表高论,改革大刀阔斧,在选拔和就业上独断专行,确实有普通人无法理解和容忍的一面,但说他陶醉于奉承,傲慢到是非,这与事实不符。@ 这些笑话和故事都被怀疑是捏造的。那为什么这么多人反对王安石呢?性格使然。王安石在官场摸爬滚打了几十年,深知王道而不通权变,深知民弊而不懂“官座”。变化是利益的重新调整,必然会伤筋动骨,触动既得利益。他渴望事业,不能因势利导,最终犯了众怒。士大夫对祖先的孝顺和国家的忠诚并不缺乏,但它侵犯了每个人都会像刺猬一样反击。编笑话和谣言只是他们成千上万的手段之一。
当然也有例外,比如黄庭坚,虽然反对王安石的变法,因此被贬,但他既欣赏又钦佩王安石本人。他曾在《跋王荆公禅简》中说:“余品熟观其风度(王安石),真视财富如浮云,不溺于财富和酒色,一辈子都是伟人。”
解读王安石变法失败被嘲讽:宋史称之为[虎头牛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