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期,北方内战层出不穷,外患也没有停止。然而,自从一个人“问世”以来,“胡人”避开了他的边缘,很少再犯中原。匈奴和东胡显然都很诚实。
这个人是谁?他是曹操,先是汉相,后是魏武帝。
曹操在东汉末年立足北方,特别是统一北方后,中原的外患几乎停止。北方的胡人部落尊重曹操,年复一年地贡献了“魏王”。为什么要向三分之一的国家主人曹操鞠躬呢?
这必须从东汉末年发生的一场名义征外之战开始,那就是曹操北征乌桓。
熟悉《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曹操在官渡大捷、摧毁北方强敌袁绍主力、追回其残余势力时征服了吴桓。吴桓的远征遭到了许多谋士的反对,但只有一个人主要使用军队,而且军队非常昂贵。那就是曹操最重要的顾问郭嘉。曾经占据曹操账户第一个顾问座位的智库是不同的。通常有惊人的阴谋。曹操听郭嘉言的话。当然,这一次,他是一拍即合的。
曹操征武桓采用闪电战和血洗战。历史上,曹操“虚国远征”,可见大张旗鼓势在必得。这是为数不多的汉军主动出击的例子之一。而且主要是骑兵。
史书记录了这场激烈的战争。成千上万的骑兵进行了激烈的混战,“死者被野了”。面对游牧民族强大的单兵能力,曹操骑兵并不逊色。虎豹骑马“被宠坏了”,并在战斗前斩首。乌桓没有领导,三个县的主要骑兵首先崩溃了。《三国志》记载:“囚犯大崩溃,斩首和名王已经下降,胡和汉降落了20多万人。”
曹操在白狼山之战中大获全胜,曹军乘胜追击,直捣乌桓老巢柳城,一举平定乌桓三郡。
曹操为什么要排众议,执意北征?而一反汉皇怀柔政策,坚持闪电战和“血洗”?
在我看来,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曹操个人性格的原因,二是世界形势的原因。
曹操的性格不同于“普通中国皇帝”。吴桓之战体现了曹操“圆外狼”的特点。在中国国王的行列中,曹操虽然不是一个完整的国王,但却是一个罕见的“霸道”暴露者。他在内战和外战中都吃光了,尤其是在外战中。
吴桓发生在曹操刚刚成为一个小气候的时候。一般的军阀不敢有这么大的行动,但曹操表现出了英雄的勇气。当时,北方的第一部落军队是匈奴人。但吴桓也是一支不可低估的东胡人的新力量。吴桓和匈奴属于北方游牧民族,鲜卑属于东胡人。它的凶猛程度不亚于匈奴鲜卑。
与如此强大的部落军队作战需要“以刚克刚”。曹操有勇气和资本。曹操的骑兵非常强大。虎豹骑兵是世界上不可战胜的。三国军队和曹魏的骑兵是最具战斗力的。如果赤壁之战不是水,而是骑兵,孙武根本无法抗拒曹操。曹操的军队,一些草原部落的风格,曹操依靠虎豹骑兵打败了东环骑兵。
至于世界情况,曹操和郭嘉一直有自己的看法。如果袁军的残余与胡人联手置之不理,那就是养虎为患,曹魏北疆将永无宁日。曹操征武桓的直接目标是奔向北方残敌袁氏兄弟,决心“斩草除根”袁绍家族、以绝后患。
但最终的客观效果比原来的目标要长得多。这场战役不仅解除了“三县乌桓”对中国北部的威胁,还清除了袁的残余势力,完全统一了河北。还有一个意想不到的收获——收集乌桓精骑,增强了他们的军事实力。三县乌桓骑兵加入了自己的军队,“三县乌丸是世界著名的骑兵”。曹军的骑兵部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这种“意想不到的收获”应该是曹操征服乌桓的直接回报,收集了乌桓铁骑,汉军和东胡实现了整合。乌桓的铁血兵源成为三国魏军强大的重要原因。虎豹骑加入了“东胡”,更加勇敢无敌。从三国的最终结果来看,魏军不仅是将领中人才辈出,也是战斗力最强的士兵。尤其是骑兵,魏军一直是三国中的佼佼者。
历史上,像曹操这样敢于收编夷兵的中国君主并不多。在三国战史上,蜀汉虽然与外军合作过,但却是雇佣,而不是收编。比如姜维借羌兵。
曹操征服乌桓后,除了部分乌桓人迁往辽东外,“其余人数超过1万人,都迁居中国”。这场战斗可以说是“横扫”和“融合”两者结合最彻底的例子。
总的来说,曹操征乌桓,两得一失。
“两得”就是扬威强兵。吴桓之战震惊了曹操的名声。据史书记载,吴桓大胜后,曹操在北方胡人部落的威望达到了“北方共主”的水平。曹操在北方“夷族”树立的威望,其实是吴桓打出来的。
如果诸葛亮继承了儒家的“怀柔远人”、“尚德抑武”,那么曹操继承了蒙田陈汤的“原生态”汉魂——“明犯强汉,虽远必杀”。
曹操征乌桓从柳城班主任那里经过介石,立即上山,望着渤海。他精力充沛,写下了千古名篇《观沧海》。两千年后,“东临界石,有遗迹,魏武挥鞭”留下了来源。这时,曹操已经涌上了“天下共主”的霸气。
当时,南匈奴与曹操主持的“汉朝关系”融为一体。当南匈奴的呼厨泉来到叶城崇拜曹操晋升魏王时,曹操把呼厨泉留在叶城,让匈奴的右圣王回到监督国家。
可见曹操领导有多大,各部“胡人”敢不敢“从命”、唯魏王之首是瞻乎!
可想而知,如果曹操统一中国,那么“大魏朝”应该是一个在外战中取得辉煌成就的王朝,不会让胡人骑在头上。
当然,征乌桓也有“一失”。这个“一失”就是郭嘉为这场外战付出了生命。主力远征的郭嘉和曹操一起出征。不幸的是,他在北征中病得很重,死了。对曹操来说,郭嘉的“死亡”就像刘邦失去了张亮。
血洗乌桓回来后,曹操奖励了劝诫者。人们认为他后悔用兵。事实上,他为失去“第一谋士”而感到难过。
事实证明,曹操征乌桓虽然是劳师,但却一劳永逸,“喧夷”一举成功,几十年再无边患。最大的损失是郭嘉的早逝。曹操曾多次表示,百年后要把儿子托付给郭嘉。郭嘉比曹操小15岁,可以保证曹操的孙子成为皇帝,但才子“才高命短”。郭嘉死后,曹操很难找到替身。晚年,司马懿被选为“皇帝”,甚至埋葬了曹魏。
曹操【血洗乌桓】得失谈:失去长期支柱的郭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