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教育中,城乡差异并不明显。农村教育的落后始于清末。根本原因是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城乡发展不平衡,但废除科举考试也是农村教育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科举制度在仓促之间被废除
鸦片战争后,传统教育的弱点得到充分暴露,西学的引进成为当务之急。甲午惨败,天下惊呆,群起来寻找原因,然后集中在八股和科举上。康有为说:“中国割地败兵,不是他做的,而是八股致之。"(康有为:《请废八股试帖楷法人改用策论折》,载《戊戌奏稿》)于是清廷先废八股,再停科举,以新学校代替。显然,战败的原因归因于八股和科举,问题的关键没有被抓住,落后就要挨打才是定律。在头脑发热的情况下做出的废八股和科举的决定必须仓促,这主要表明清政府还没有为废科举必须解决的两个基本问题做好充分准备。
一是科举被废除,教育怎么办?科举考试是一种选拔制度,这与教育无关。然而,封建政府需要通过封建理论来规范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并在学习中引导他们。因此,科举考试成立后不久,它就与教育有了不可分割的联系,这也埋下了隐患。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完全影响了教育,将教育内容限制在狭窄范围内,使许多学者走进死胡同,脱离社会和民生。依附于科举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然而,改革不应该简单地被废除,而应该首先了解科举考试和教育的功能,并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科举的功能是保证学者的公平,教育的功能是培养社会各方面的人才。科举考试不应该影响教育,教育也不应该只为选官服务。只有让科举回到原来的单一选官功能,才是明智的选择。因此,教育与科举的分离是新教育发展的前提和关键。然而,清政府并没有这样的理解。相反,它希望用新学校取代科举考试,并授予学校毕业生。就像科举考试模式一样,它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教育的发展。御史陈曾佑看到了问题的症结,指出新学校的发展是“学校、仕进混一”的弊端。他认为,虽然学校只授予文凭,但成千上万的人并没有意识到它是滥用的。如果他们把所有的官员都授予了,那就不可持续了。“国家最有利的事情,大家都想当官。"(《光绪政要》卷31)发展新学校普及教育是有进步的,让新学校重新承担科举选官的功能是行不通的。理解上存在偏差,实施的政策自然难以见效。
二是废除科举,如何善后?废科举是全国性的大事,要做好充分的善后准备。由于仓猝定制,清政府不能过多考虑善后问题。面对福州县学习的暂停和数百万科举制度留下的举人、生员和孩子,清政府既没有解决他们的理解问题,也没有妥善安排他们的出路。在推广新学校时,我们看不到有效的舆论宣传、组织保障、财政支持和教师培训。这一切都取决于地方长官的认知。由于缺乏整体规划和有效的善后措施,废科举后一段时间内社会思想混乱,中国人普遍缺乏对新学校的认可。
二、废科举后面临的新问题
由于缺乏思想准备和措施,废除科举后的许多新问题无法解决,严重影响了新学校的发展,严重影响了农村教育。
第一,旧的教育体系解体后,造成了农村教育的断层。在科举时期,社会学、义学和私立学校在农村普遍存在,与正规的福州县学形成了完整的教育体系。该制度在促进农村文化教育的普及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废科举后,旧的教育体系突然解体,新的教育体系暂时无法构建。最初的学校位于州县以上的城市,农村儿童面临着无学可上的局面。在旧的教育体系中,启蒙教育在农村地区占很大比例,没有启蒙教育,农村儿童很难进入城市学校。事实上,在废除科举考试后的一段时间内,农村教育的真空已经形成。而这种文化教育的中断,即使只有十几年,也会耽误一代人。
二是传统观念尚未改变,农村教育难以维持。科举时期的阅读观是“读书做官”。比如“万事皆下品,只有读书高”、“把相本无种,男人当自强”的宣传渗透到农村民间,妇女和儿童都被感染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社会现实为世界树立了读书当官的典范。它的影响可谓根深蒂固。科举可以立废,观念不能一下子改变。废科举后,许多农村人对新学校嗤之以鼻,即使是学校毕业生,乡党也不以为荣。很多人看不到读书当官的效果,对新学校缺乏正确的认识,所以有“学而无益”的想法。传统的启蒙教育在传统观念尚未改变、新学校未能触及的农村是不可持续的。
三是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农村教育困难。与旧学校不同,新学校需要政府投入大量资金。晚清,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教育资金明显不足,动员民间集资收效甚微。因此,各地的学校都受到资金的困扰,以至于一个县延伸到一两年,没有一个完整的学校,一个乡十里,几十里,一个旧的蒙古学校是不允许的。@ 学费高也让很多人等,尤其是农村孩子望而却步。严重缺乏教育资金限制了新学校的发展,农村教育更加困难。
第四,教师严重短缺,农村教育明显滞后。传统教育体系解体后,大多数原教师无法承担新学校的教学任务。因此,新学校面临的另一个困难是缺乏教师。当时在城市的学校,有的因为没有足够的老师而缩小了办学规模,有的只能用只接受过短期培训的速成老师,有的“他们的教授法律和家庭学校没什么区别”。城市学校还是这样,怎么能考虑农村教育呢?
三、废科举后农村教育状况
废除科举考试和兴学校没有达到清政府的预期目标,但导致了另一种情况:一方面,农村教育明显落后,与科举考试时代形成鲜明对比;另一方面,新学校培养了一群清朝的挖掘者,这可能是清政府意想不到的。
落后的农村教育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农村儿童没有平等的教育机会。在科举时代,除了宗室、贵族之外,城乡儿童都有机会接受教育,当时府州县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废除科举后,大多数农村儿童失去了接受教育的机会。当时,有人指出了这个问题:“科举的弊端,近人详言,其中也有至善之处,公平也是。今天的学校学生,靠近城镇的人,远远不和;有权势的人进去,微寒不和。“(见《清末备宪档案史料》第二册,第985页)直到民国初年,这个问题还是很突出的,所以有人呼吁学校需要大幅增加,“叫普通青年平等教育机会”。第二,农村读书人数明显减少。科举时期,读者的数字相当可观,农村“家弦户念”是一种极其普遍的现象,甚至“深山密青,弦念之声不绝于耳”。废除科举后,“农村读书之声有所减少”,读书人数明显减少,失学人数大幅增加。
@ 清末匆忙废除科举考试对农村教育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是现代农村教育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从这一历史现象中,我们可以得到两个启示:第一,任何重大改革都不可避免地带来社会痛苦和负面影响。当政治家的责任应该在果断实施改革时,更加谨慎和仔细地考虑可能出现的问题,采取预防措施,尽量减少改革的负面影响。第二,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城乡发展是不平衡的,在废科举、兴学校的过程中,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当我们今天强调缩小城乡差距和均衡发展时,这一历史教训也值得思考。
历史解密:为什么农村教育落后始于清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