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官员比较守规矩。虽然童贯、蔡京、秦桧等权臣出现在北宋后期和南宋,也有腐败、买卖官员的行为,但官员可以算是廉洁的,而不是晚期的唐朝和后来的明清。南宋时期,蒙古国名儒郝经称汉、唐、宋为“后三代”。他写宋理宗说:“汉似夏,唐似商,贵朝似周,可以是后三代。”。元朝官修《宋史》说:“宋三百多年来,外无汉王氏之患,内无唐武、韦之祸,不是卓然而可尚!明代作家张溥在《宋史纪事本末》中认为,宋代有四大“法高前代”:“礼臣下,崇道学,后妃仁贤,宗室柔和。虽然前人的讨论可能并不完全中肯,但总体上还是准确的。
人的本质是自利的,皇权时代的官员把这种自利发挥到了极致。宋朝的官员在腐败方面相对胆小,不是他们的品质有多高尚,也不是他们有多清心寡欲。宋初的皇帝真的很关注腐败。宋朝原本是一个相对善良的朝代。立朝之初,宋太祖赵匡胤告诉儿孙:不要杀士大夫,不要写书。然而,宋太祖讨厌贪官。他曾经声称“如果你有任何侵略者,我就不会原谅他们。”。"当时"被赃弃市人多",仅记载,处以极刑的人多达20余人。宋太宗和乃哥一样,脑子里也充满了反腐意识,他曾亲笔写道:“尔薪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并要求各级官员将其刻在官衙门口的石头上,称为“戒石铭”。宋朝皇帝知道,虽然思想政治教育很重要,但如果没有系统的跟进,一切都是纸上谈兵。宋朝的做法是用密密麻麻的人眼一层一层地盯着官员手中的权力,类似于今天一些城市的“天网工程”(电子监控器安装在大街小巷)。
众所周知,苏轼在熙宁做了四到七年杭州通判。什么是通判?对知州等官员进行监督,其地位与今天的地级市纪委书记相似。当然,通判也是一个人。他可能是诚实的,也可能与知州等官员勾结,就像少数纪委干部知法犯法一样。宋朝皇帝想到了这一点,在州县以上设立了路分大员:经过轻微的安慰、转移、监狱和常平。虽然这四位路级高级官员不专门负责监督,但他们都负责监督,彼此不隶属。他们履行自己的职责。知州和通判买了这个,可能买不到那个。
除地方“天网”密布外,中央还有一个更大的“天网”,俗称乌台御史台。御史台的“编制”非常充足。最高首长叫御史中丞,仅排在宰相、枢密使、三司使之后,其地位相当于副相,比普通尚书威风得多。次长叫侍御史知杂事(元丰七年后去掉了“知杂事”这个词)。此外,殿中还有两名侍御史和六名监督御史的官员。中级官员包括御史台检法、御史台主薄、御史台推直等。此外,还有许多基层工作人员。御史台的官帽和其他官员不一样。御史中城的帽子叫于志冠(于志是一种忠诚的野兽),监督御史的帽子也有于志角。可见朝廷对这些监察官员的期望很高。宋朝如此重视对官员的监督,源于宋太祖对腐败亡国的深深恐惧。唐朝最初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朝代。然而,节日使权力过大,形成了事实上的独立王国。地方政权内部腐败盛行,最终导致灭亡。(文 游宇明)
历史上哪个王朝强行反贪:官员清廉是古代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