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穷了,会死;企业,穷了,会死;国家,穷了,也会死...北宋穷死。的确,从开国到败亡,宋朝的财政状况一直在下降。到中期仁宗在位时,朝廷每年财政亏损高达300万元,几年后英宗治平时,这个数字逐渐上升到令人窒息的1570万元。1067年英宗病逝后,朝廷甚至拿不到足够的钱为这位前皇帝举行一场像样的葬礼。北宋公认有“积贫、积弱、冗官、冗兵”四大弊端,其中“冗兵”最为。宋太祖赵匡胤开国之初,决定遵循唐五代以来的招兵制度,实行军事专业化,实行严格的兵农分离。除了宋初被消灭的分裂势力外,军人的来源基本上是筹集因自然灾害而失去土地和流离失所的贫民。
在赵匡胤看来,这样做至少有两个好处。一是救济受害者,防止他们冒险;二是增加国家军队数量,有利于加强国防。但赵匡胤忽略了一点,当这种救灾制度被无限放大时,对国家财政和社会发展都是一个巨大的负担。康定元年(1040年),时任御史的欧阳写了一篇著名的政治论文《原弊》,其中说:每当发生大规模自然灾害时,国家就会去受灾地招募受害者为兵,健康到首都做禁兵,瘦弱的留在当地当厢兵。而且这个项目在当时还是帽子工程,招兵多了,朝廷也有奖励。因此,许多官员一生中最大的成就不是造福一方,而是筹集流民。
一代名相富璧经常和人聊天,提到他在庆历八年(1048年)所做的事情。今年河北地区闹水灾,富比成功地在流民中招募了数万人的军队,因此得到了朝廷晋升工资的奖励。据《宋史》记载,仅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就招募了25000名流民入伍。北宋中后期,朝廷管辖的兵数一度高达125900人,是开国初期的六倍多。这么多士兵要消耗多少财政收入?历史上,国家财政收入的五分之六被带去养兵。再加上国家各级公务员的基本工资福利,朝廷早已入不敷出,更别说拿钱搞建设、发展生产了。到@ 宋朝被活活穷死也是理所当然的事。
历史上最富有的大宋朝被[穷]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