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6年,英国怡和洋行擅自在上海修建了中国第一条10多公里长的铁路,随后被清朝官员收购并拆除。1881年,洋务官员建成了由中国人主持的第一条唐旭铁路。由于“烟雾伤害了农作物,震动了陵墓”,他们只能用骡子和马来牵引。随后,战争的不断失败和铁路的巨大利益,使官员和人民逐渐认识到铁路的意义。
铁路的意义一再被忽视
在1884年的中法战争中,清军本来就有军事优势,但以和谈结束,此时清廷已经意识到铁路对军事的重要性。然而,苟且偷安的心理依然顽固。除了李鸿章个人推动天津至大沽铁路建设外,清廷直到战后五年才进行铁路讨论。朝野经讨论确定先修干路再修支路的思路,先修卢沟桥到汉口卢汉线,再修武昌到广州的粤汉线。这个计划本身没有问题,但关键是在列强的环候下缺乏生存的紧迫感,不知道什么时候不等待。1891年,由于沙俄修建西伯利亚铁路,清廷下令暂停卢汉铁路,先修建关东铁路。此时卢汉铁路还处于筹备期,一寸未修。天津至山海关的关东铁路建成,直至1894年中日战争爆发。然而,在随后的中日战争中,清朝没有南北铁路干线的缺点明显暴露。
战争中后期,清朝调动的全部国力始终无法凝聚。由于冻结,祖先留下的京杭运河无法运输。江苏、河南、山东等地的牛、马、骡、驴被政府收集,仍不足以使用。诸军为了争马车差点火,“职道为申军买驴50头,始克成行”。各种牲畜运送行李的部队往往要三四个月才能到达前线,军火、粮食、工资等物资运行较慢。前方部队有大量没有枪支和枪支的士兵。
晚清后期的铁路警察
多条铁路开始准备建设
惨败于“虾夷”日本,迫使清廷重新自强。1895年,在湖广总督张之洞的再次建议下,朝廷同意修建卢汉铁路,任命盛宣怀为铁路大臣,成立铁路总公司招股。然而,在道路建设资金上又发生了争执。清廷没有钱投资,民间投资也没有人应股。朝臣们反对官方借用外债。经过三年的争吵,湖广总督张之洞下定决心修建卢汉铁路。他说:“自光绪十五年初讨论铁路之日起,突然八年,自光绪二十一年下诏自强之日起,突然又三年”。如果他不振作起来,国家就会灭亡。清廷遂同意铁路总公司借外资修建卢汉、粤汉铁路。1905年,用比利时洋风格修建的卢汉铁路全线通车,从卢沟桥延伸至北京,全长1200公里,改名京汉铁路。
粤汉、川汉、津浦等铁路建设过程中,京汉铁路后出现了更复杂的因素。1898年,铁路公司向美国合兴公司借款400万英镑,合同附加了美国的驾驶管理条款。盛宣怀和张之洞抓住合兴公司被比利时收购的机会,以美国违约为由,在民间舆论的帮助下,启动了湘、鄂、粤的绅士和商人,收回粤汉铁路路权。事实上,比利时背后的法国不能继续掌握粤汉路权。粤汉路权以675万美元收回后,其他省份掀起了权利回收运动,金浦路、苏沪路路权和沿线采矿权都收回了。各种因素促使清廷只能选择向列强商业贷款修建铁路。
1909年,北京西直门车站
铁路成了压死清廷的最后一根稻草
然而,这种选择是合乎逻辑的,但不现实。失败的屈辱带来了清朝体制内外精英对现代化的渴望,南方回收权的成功激发了民间精英的爱国热情。在卢汉铁路年利润超过160万2银的刺激下,铁路建设的公益性质与当地团体和个人利益发生了激烈的冲突,从而演变成了一场喧嚣。在收回路权之初,湖南、湖北、广东的绅士们设想民间自筹路费,三省各设铁路公司,各修各路。湖南绅士以礼让的名义争夺湖南公司总理的权力,不得不确定三位同级“总理”;两广总督岑春轩在官绅会议上逮捕了“拍案辱骂”的绅士李国廉。广东绅士想先修支路盈利,再修干路,湖南湖北急于修干路。三省公约刚刚形成,湖南郴州绅士对广东代修郴州路段不满,声明“郴绅为省绅出售”,要求郴绅自行修建。吵闹中废弃三年,路一寸未修,钱远未筹足,每年花费大量赎回利息。
1908年以后,清廷再也不能容忍粤汉川汉铁路的噪音了。张之洞和端方被任命为铁路主管部长。他们借外债来弥补民间资产的不足,并大力推进。1908年,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去世。以摄政王载枫为代表的皇室威望明显不足,满族青年急于争夺权力。1909年,大学士、军用飞机部长、铁路主管部长张之洞去世,继任者的威望和能力都低于端方。
1911年6月,清廷在官股仅占2%的情况下,贸然宣布川汉铁路国有化,强制民间集资转股,不退现金。成都民间代表被逮捕,群众抗议镇压。联盟成员在锦江上游投入数百块木片,并写道“赵尔丰先逮捕蒲、罗,然后镇压四川,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志迅速自救自保”,从而在四川各地掀起了保路同志军的起义。清廷派遣湖北新军到四川镇压,但使武汉军队空虚,为武昌仓促起义的成功提供了结束中国封建统治的辛亥革命的机会,从而提前到达民间铁路权利保护运动。
晚清铁路困境:铁路已成为压垮清廷的最后一根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