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开始时,清朝铸造了2000多门大炮。虎门作为一线炮台,购买了200多门外国大炮,最大的有900公斤重,还有许多当地制造的普通大炮,从其他地方运输到800公斤到3000公斤。随着虎门、厦门、定海、镇海、宝山、镇江炮台的相继沦陷,英国人夺走了15600门大炮。有人说,损失如此之大,是因为清军炮位结构僵硬,无法灵活瞄准。也有人说炮台地势选择不好,但主要原因不在这里。
根据史料描述,鸦片战争中几个要塞炮台的地形选择非常好,易于防御和攻击。比如虎门要塞的地形极其危险,布置了几十门八九千斤的新大炮,炮火密集,可以完全封锁河流。林则徐被称为“金汤”。然而,在整个“虎门战役”中,大大小小的200多门大炮并没有击中敌船!吴淞口宝山炮台的地形也很有优势。根据当时参加阵地防御的官员梁章菊的文章,炮台“就在大海入口处,既不高也不低,既不突出水面危险,也不担心四面受敌。“而且,有两个炮台相呼应,共有近200门大炮,地形极佳,防守阵地坚固。当时,官员们认为英国人很难突破宝山堡垒。然而,英国船上的枪只爆炸了,教练两江总督牛鉴等几名统一官员带头逃跑。因此,全军崩溃,阵地丧失,江南总督陈化为七弹而死。
为什么有好的大炮和良好的防御地形,清军仍然不能稍微抵抗英国人的水上侵略?
或者清朝梁章菊在他的《炮说》一文中揭开了谜团。他说,清军在鸦片战争中无法与英国人作战的原因不是中国的大炮不如英国人,而是英国的大炮总是带头。最强大的是,当他们的“桅杆顶部的大炮”响起时,大火爆发得很厉害,纵横范围很广,虽然没有爆炸力,轰击力不强,但声音很大,声音很吓人。连外国人的脸都没看清楚,那些贪生怕死的清朝官员立刻慌了,“统军者惊奔,都崩溃了……今天军中全中全中全中。“哦,原来是这样的。那些大炮还没来得及发言“发威”,放大炮的兵丁就跟着当官逃走了——那些用巨资购买铸造的强大大炮成了装饰品,甚至转过枪口,被敌人使用。后来英军轰击清军,很多都是用缴获的清军大炮。
战争被打败了。虽然会说话的人打不过外国人,但他们可以肆无忌惮地“欺负”没有长嘴的大炮。他们把打败战争的原因归咎于大炮!
鸦片战争中有2000多门清军大炮:为什么不战而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