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命令行商在1843年偿还300万银元的外商债务,吴秉鉴一人承担100万银元。1686年春,广东巡抚李士珍在广州发布公告,宣布只要每年缴纳一定的白银,任何“富有”的人都可以作为“官商”进行对外贸易。令李士真惊讶的是,这一公告将在未来几年为中国催生世界首富。
17世纪末,康熙皇帝暂时放宽了海禁政策,越来越多的外国商人来中国进行贸易。因此,广东地方政府于1686年招募了13家强大的商人,指定他们与外国船上的外国商人做生意,并代表海关征收关税。从那时起,中国近代历史上著名的“广州十三银行”诞生了。在未来的发展中,这些商人因其高效、适应能力强、诚实守信而受到外国商人的欢迎。
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清朝下令实施闭关锁国政策,只保留广州作为对外贸易港口。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直接促使广州十三行成为当时中国唯一合法的“外贸特区”,给商家带来了巨大的商机。在接下来的100年里,广东十三行向清政府提供了全国40%的关税收入。
所谓“十三行”,其实只是一个统称,不只有13家,多达几十家,少时只有4家。由于享有垄断海上对外贸易的特权,外商必须通过这一特殊组织购买茶叶、丝绸等国内商品或销售外国商品进入大陆。广东十三行逐渐成为与两淮盐商、山西晋商并立的商业集团。在财富不断积累的过程中,潘振成、潘有度、卢文锦、吴秉鉴、叶上林等一批豪商涌现在广东十三行,以至于当时流传着“洋船争是官商,十字门开到二洋”。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在后人看来,这些商人无疑是当时世界上最富有的人。据记载,1822年广东十三行街发生大火时,价值4000万两白银的财产化为乌有,甚至出现了“洋银融入沟中,长到一两里”的奇观。
在广东十三行中,同文行、广利行、怡和行、义成行最为著名。其中,怡和行因其主人伍秉鉴而闻名于世。
英国东印度公司最大的债权人资产2600万银元
2001年,《华尔街日报》统计了1000年来世界上最富有的50人,其中6人入选,吴秉鉴就是其中之一。
吴秉鉴(1769-1843),又名伍敦元,祖籍福建。康熙初年,他的祖先在广东定居,开始做生意。当吴秉鉴的父亲伍国莹到来时,吴家开始参与对外贸易。1783年,伍国莹迈出了重要一步,成立了怡和行,并为自己起了商名“浩官”。该商名一直被其子孙使用,成为19世纪初国际商界的一个响亮名字。1801年,32岁的吴秉鉴接管了怡和行的业务,吴家的事业开始迅速崛起。
在经营方面,吴秉鉴依托先进的经营理念,在对外贸易中迅速致富。他与欧美国家的重要客户建立了密切的联系。1834年前,吴家与英商、美商的年贸易额达数百万银元。吴秉鉴也是英国东印度公司最大的债权人。有时候东印度公司资金周转不好,经常向吴家借钱。就这样,吴秉鉴在当时的西方商界享有很高的知名度,一些西方学者更称他为“世界上最大的富人”。当时欧洲对茶叶质量非常挑剔,吴秉鉴提供的茶叶被英国公司认定为最好的茶叶,以最高的价格出售。此后,所有装箱后盖有吴家印记的茶叶,都可以在国际市场上高价出售。在工业管理方面,吴秉鉴不仅在中国拥有房地产、房地产、茶园、商店等,而且大胆地投资铁路、证券交易,参与大洋彼岸的保险业务,使怡和成为一个真正的跨国财团。
吴秉鉴也因其慷慨而在海外广播。据说一位美国波士顿商人与吴秉鉴合作经营一项业务。由于管理不善,他欠吴秉鉴7.2万美元的债务,但他无法偿还债务,也无法回到美国。吴秉鉴听说后,立即叫人拿出借据,在波士顿商人面前撕开借据,宣布结账。从此,吴浩官的名字在美国闻名了半个世纪,以至于当时美国有一艘商船下水时,它被命名为“吴浩官”。
经过吴秉鉴的努力,怡和行后来居上,取代同文行成为广州十三行的领导者。吴家积累的财富更令人惊讶。据吴家1834年自己估计,他们的财产已经有2600万银元(相当于今天的50亿元),成为外国人眼中的世界首富。珠江岸边建的吴家豪宅,据说堪比《红楼梦》中的大观园。
林则徐惩罚了与英国鸦片商的接触,并承担了赔偿的下降
吴秉鉴作为封建王朝衰落时期的富商,积累的财富注定不会长久。当他的跨国财团达到顶峰时,一股暗流正在悄然涌动。鸦片战争于1840年6月爆发。尽管吴秉鉴曾向朝廷捐款换取三品顶戴,但这并不能挽救他的事业。由于与英国鸦片商人的密不可分的联系,他多次受到林则徐的训斥和惩罚,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向清政府献出巨额财富,以获得短暂的和平。《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命令行商在1843年偿还300万银元的外商债务,吴秉鉴一人承担100万银元。也就是这一年,伍秉鉴病逝于广州。
吴秉鉴死后,曾经富裕世界的广东十三行开始逐渐衰落。许多企业在清政府的挤压下破产。更致命的是,随着五口谈判的实施,广东失去了对外贸易的优势,广东十三行享有的特权也结束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另一场突如其来的火灾降临到十三行街,最终使这些有着100多年历史的商场彻底化为灰烬。
揭秘中国唯一的世界首富 百万鸦片战争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