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玉昆字景山,1838年出生于安徽省蒙城西北的马集,他家世代务农,家境贫寒。天性好武,从小就练出硬功夫,因团练做得好,被淮军宋庆收编。马玉昆勇敢善战,赢得了宋庆的赏识,并与左宗棠一起进入新疆平定阿古柏叛军。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驻扎在旅顺的毅军后军指挥官马玉坤接到命令,带领部门立即前往战场参加援朝抗日战争。
虎山勇敢地杀敌
1894年10月,马玉昆率军到达鸭绿江前线后,毅军率领宋庆防守鸭绿江下游九连城防线。10月25日,日军在猛烈炮火的掩护下,开始进攻虎山聂士成和马金叙部。马玉昆和宋得胜率3000毅军支援。“拼命战斗,勇丁也鼓励奋发,枪弹如雨。"宋得胜乘势"率队夺取三座山(丘),贼尸盈野,马玉昆由南夹击,互施枪炮。日军主力全部渡江增援,日军气势越来越嚣张。虽然马玉昆等人没有后援,但他们仍然坚持战斗。宋庆记载:“到浮桥日已毕渡,以大炮数千尊排列桥左,背水殊死斗,炮弹轰驰,声震数十英里。我军伤亡鳞叠,犹相持多后。然而,由于敌人数量少,日军在炮火射程方面具有优势,清军逐渐被日军分割包围,分别作战。“在毅军营,哨兵伤者16人。宋庆见此,不得不命令马玉昆等撤退到爱河西岸。在这场战斗中,清军共有495人死亡,其中仅毅军就有333人。日军伤亡149人,其中死亡34人,伤亡115人。
[img]116635[/img]
1894年11月初,金州、旅顺告急,清廷调宋庆向西增援金、旅战场,马玉昆与宋庆增援金州。11月21日,清军反攻金州后,马玉昆率领四营毅军为右翼,一直接近龙王庙张家屯,与防守龙王庙西山的日军展开激战。从早上到下午2点,毅军子弹如雨射向敌阵地,使日军一时抬不起头来。日军看到马玉昆的部队攻势猛烈,便从城里抽调兵力支援,才勉强守住阵地。战斗到天黑,因为黑天不能再战斗,暂时收兵退回四十里堡宿营。在这场反击战中,马玉昆率军杀死了50多名敌人。第二天,当清军准备再次反击金州时,从旅顺撤退的徐邦道、张光前等人的军队已经撤退到40里堡,于是旅顺失守的消息传到了军营。宋庆见到徐、张后,知道金州很难夺回,又担心秀岩方面的日军来截断后路,为了保住力量,决定退兵。11月23日,马玉昆率军随宋庆向盖平方向退役。
太平山“战马三易”
1895年2月下旬,清军数路联合反击被日军占领的海城。马玉昆、宋庆、徐邦道、日军在大石桥附近的太平山作战。马玉昆率部防守山北东、西七里沟及附近村落,奋力抵抗。并在冰雪中驰骋,督队力战。坐马中枪,重新轻松骑行,继续监督战争。在战斗中,“马玉昆被围攻,带领他的亲兵闯出重围。因为看到我兵还在围攻,他反复杀人,一路冲出去保护他。他的亲兵100人两次被杀,只剩下20多人。战马三易都被枪毙了。从早上到晚上7点,太平山战斗是甲午战争期间持续时间最长的战斗。马玉昆指挥毅军右军奋勇拼搏,艰苦卓绝,连日方都称赞“骁武绝群”。在这场战斗中,清军阵亡400多人,伤亡100多人,伤亡500多人,其中毅军死亡424人。日军伤亡334人,加上炮兵,伤亡约400人,其中日军第一旅团第15联队伤亡273人。第一联队死了13人。第二旅团伤亡48人,冻伤2000多人,日军在这场战争中受到沉重打击。在太平山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连日军都不得不承认,马玉坤所在的“今天的中国兵相当顽强”、“忠勇力战”、“绝不退却”。
太平山失守后,马玉昆随宋庆退往营口。1895年3月7日下午,日军开始对田庄台进行试探性进攻,宋庆派“马玉昆居左,宋得胜居右”三月九日上午,在炮火的掩护下,日军猛攻该镇,直到上午十点,日军分三路进入该镇。宋庆“见事急,鞠躬回督战。骑马也中枪毙,易马督战,军队思奋。无如贼已据险,抵敌不住。毅军前营官副将唐宗远、后营官蓝玲千总何占魁“奋勇督战,中炮阵亡”。此时,马玉昆仍督军与日军第五师团进行了激烈的战斗。为了减少伤亡,马玉坤感到“独立难支”,在让日军付出伤亡160人的代价后,不得不忍痛命令撤退。
甲午哪位清军将领因英勇被日军赞[骁武绝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