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喜欢策略,不是为了阴谋,而是纯粹的爱,大多数人习惯说:学习一些策略没有坏处,不伤害别人,可以防止被杀,但也可以增加知识。这是真的。说到战略,70%的人会想到三国,具体来说是《三国演义》。《三国演义》中有许多谋士,最后也是谋士决定了战局。但让我们看看历史记录(官方历史)。三国时期的顾问们没有经典供大家阅读(当然,《三国演义》本身就是一部战略小说)。即使诸葛亮有这么多杰作,它也从他以前的书中改变了。@ 三国时期是中国战略史的巅峰时期,也是运用战略最成功的时期。如果我们想看看如何运用战略,看看三国没有问题。但要学会战略,就不要看三国,要看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时期是战略典籍最多的时期,影响了中国乃至世界几千年。老子、孔子、孟子、韩非子、鬼谷子、黄石公、孙武、孙膑等。春秋战国时期的战略典籍数量惊人,更具代表性:《道德经》、《论语》、《韩非子》、《荀子》、《管子》、《鬼谷子》、《孙子兵法》、《战国策》、《素书》、《六韬三略》、《司马法》、《吴子》、《尉缭子》、《孙膑兵法》、《墨子》、三十六计(成书于明清,内容为春秋战国)等,这些都是战略经典,有兵家代表、纵横家代表、儒家代表、道家代表、法家代表等。
春秋战国时期,战略的运用也达到了极致,并不比三国时期的巅峰时期差。然而,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非常复杂,有许多野生历史。我们只能参考史记、《资治通鉴》、虽然这些经典被称为正史,但许多内容的可信度很低。如果读者有时间有耐心,可以仔细看看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看了一两遍,会觉得《三国演义》里的策略都是小儿科。与春秋战国时期的战略相比,诸葛亮的技能简直是小巫见大巫(看过苏秦和张仪的朋友也会有同感),三国时期的谋士可以在春秋战国时期找到,有的甚至是一样的。事实上,这与罗贯中有着直接的联系,猜对了,他自己对策略有着深入的研究。
至于谋士,我想说“张良以后再也没有谋士了”。张良是千古第一谋士,没有他就不太可能有刘邦的汉朝世界。张良不带兵打仗,但张良之后的谋士却变了味道,既要谋又要战。这不是时代的退步,而是时代的进步,春秋战国时期的谋士被大家鄙视,领兵作战的将军们也非常反感谋士,@ 谋士要立足,必须带兵作战,否则无法生存。这也反映在三国。诸葛亮和庞统就是最好的例子。如果诸葛亮不带兵作战,他还有这么大的号召力吗?庞统不去领兵作战,他还会死吗?两个问题的答案都是“不”。至于学习战略是学习三国还是春秋战国,没有统一的答案。学习春秋战国战略书籍等于在学校学习,学习三国战略的应用等于进入社会进行实践。不管是只学还是只学运用,还是都学,那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还是那句老话,写历史,说历史,不是攻击哪段历史来欺骗注意力,而是学习知识,尽可能恢复历史,让我们的正式历史被更多的人知道和认可。
为什么春秋战国面前的三国战略是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