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6年,马嘉里案发后不久,英国要求派出谢罪使臣。目前,马嘉里案在历史学界有很多研究。大致得出结论,云南地方官员喜出望外,围攻包括中国人在内的英国探路队。对于这样一个是非曲直明确的郭嵩韬被任命为“谢罪”使臣,兼任常驻英法公使,自然无法解决。他的亲戚朋友为他算命,认为这是“大凶”和“羞辱节”。他最好的朋友晚清名儒王湘绮也为此说他 "出其类,拔出其中,不容于尧舜之世;不能事人,焉能事鬼,何必去父母之邦。家乡愤怒的学生威胁要砸“汉奸”郭嵩韬的家乡, 最后,我找到了一个和他关系密切的和尚, 一把火烧了和尚庙来发泄公愤。在一片怀疑和诅咒中,只有李鸿章支持他,说:“世界上知道英雄,知道与洋务相似的政治家,君仙是最好的。”
的确,“ 谢罪” 这不是一个光荣的使命。但是, 晚清大多数官僚士子, 还没有意识到坏事会变成好事。出国考察和常驻国外使节制度, 这是中国顺应全球历史潮流的必由之路。在世界观念的影响下,中国人躺在文化优越感的虚幻梦境中,无法自拔。他们对触摸这种敏感神经的所有行动都表示强烈反感,同时也拿不出解决问题的灵丹妙药。晚清的悲剧也在这里。郭嵩韬勇于出使,标志着他内心的觉醒和勇于任事的性格。从某种意义上说,他的人格力量超出了他行为的实际影响。
从观察晚清对外关系的角度来看, 往往更多的是停留在权力和利益的层面。事实上,中西制度的差异曾经导致中国传统外交在现代化过程中的巨大危机。中西交流的障碍是国内祭孔祭祖的礼仪,朝贡制度下的三拜九磕礼仪。礼仪是中国传统社会立人立国的基础,也是中国人最后的心理防线。这条防线一破,传统体系就可谓土崩瓦解。
由于天主教在中国传教问题上的中国礼仪之争(从1643年到19年)持续时间长 3 9 年),比天主教传教史上的“年”影响更大 印度礼仪之争”、“非洲礼仪之争”和“神道礼仪之争”。
[img]830807[/img]
事情的原因, 是葡萄牙控制的耶稣会和西班牙控制的多明我会和方济各会成员就如何对待中国祭祀(孔子和祖先)发生了争论。前者主张以宽容的方式对待中国教徒的祭祀行为。比如利玛窦穿儒袍,行儒仪。后者认为,中国教徒一旦信仰教育,就不能祭祀孔子和祖先。他们认为中国的祭祀是异教行为。
多明我会先发难, 控告耶稣会1 7 犯罪。双方都要求罗马教廷作出裁决。鉴于这场辩论背后隐含的传教控制权纠纷,罗马教廷一开始并不置可否,但很快就多次发布或禁止中国信徒向孔子和祖先献祭,或许可。
1 7 2 0 年教皇派特使来华, 试图说服康熙同意接受教皇禁令, 继续允许西方传教士在中国传教。康熙认为教皇禁令“ 这与中国的真相背道而驰”,并指出教皇的禁令“只能禁止尔西洋人,中国非尔教皇可以禁止”,干脆禁止西方传教士的传教行为。
20多年后,教皇再次发布禁令,而清廷则针锋相对,严禁传教。直到《南京条约》开放,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传教士才获得大陆传教许可。直到1939年,罗马教廷才撤销了18世纪的禁令。
传教礼仪之争持续了300年,而国家级礼仪之争则凸显了双方的紧张局势。1793年,英国派马噶尔尼勋爵访问中国,打开中国大门。乾隆以此为贡使,在承德避暑山庄接见了使团。为了达到目的,马噶尔尼屈服于中国对皇帝的礼仪。双方的最后记录有所不同:英国人说他们只是免冠、鞠躬和弯曲;但中国的记录是,他们举行了三跪九磕的礼物。礼物并不意味着英国人的目标已经实现。乾隆以中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为由,拒绝了通商请求,并给了对方更多的礼物,以示皇帝的恩情。
1816年,刚刚结束拿破仑战争的英国再次关注东方帝国,并派阿美士德使团访华。阿美士德是一位非常孤傲的使臣,他忍受了在船上悬挂“贡使”旗帜的安排。然而,他坚决拒绝了理藩院尚书和世恭要求团行三跪九磕。中国接待官员认为,他们可以用一些小把戏来促使他们跪下:首先,他们通宵从天津到北京,中途不休息,以瓦解使团的士气;@ 在圆明园见面时,我要把阿美士德的生生按在地上跪拜。
但是阿美士德是个十足的顽固分子,正好跑累了,所以声称腿抬不起来。第二天早上,他拒绝去朝拜端坐龙床的嘉庆帝。嘉庆皇帝怒不可遏,当天发表谴责文件,宣布英使“无福承受中国恩来”,立即返回贡品!可能觉得有点太多了。嘉庆皇帝在48小时内后悔,派人送白玉如意、玉朝球、大荷包、小荷包“奖励”英国国王;他还派人到通州欣赏一些英国“贡品”,包括4张地图、5张英国公主像和95幅山水画。
被羞辱的阿美士德一路喊着要和中国作战,在非洲海滨的一个小岛上看到了被关押的拿破仑。后者笑着说:如果他是英国人,他就不会忽视中国的挑衅。只要给中国官员一些钱,就可以达到做生意的目的。并问英国人,如果英国国王亲吻他们的屁股,他们想让中国皇帝脱裤子吗?接着,拿破仑把他深邃的目光投向东方,说下了千古名句:中国是一头睡狮,一旦醒来,它就会震惊世界!(见法国著名学者佩雷菲特在《停滞的帝国》中的记载)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廷终于同意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开始时, 1873年6月,清廷以同治皇帝年轻无主为由拒绝外国公使见皇帝。 月, 1 8 英国、法国、美国、俄罗斯和德国的公使们发动了一场要求见面的攻势。经过一番谈判,清廷做出了让步,但仍坚持接见蒙古王子的紫光阁礼物,并按照西方的鞠躬礼物执行。这就是紫光阁时代。
中西外交礼仪之争是中国人挽回面子的最后努力, 随着帝国的崩溃,它逐渐进入西化时代。
郭松涛是一位理性、批判性的洋务思想家。在外交关系中,他主张“合理”外交。“合理”这个词实际上是丈夫一生的基础,而不是对洋务。”所谓“合理”,就是遵循事务本身的是非曲直,以“合理、情感、潜力”三个基本原则来处理。
在英国, 郭嵩韬以英国人的礼仪从容地见到了英国女王, 没有让英国人嘲笑中国士大夫的迂腐, 也没有让英国人报1 7 9 3 马噶尔尼和1年 8 1 6 阿美士德使团遭受中国侮辱的一箭之仇。他对属员规定了五戒: 一戒吸烟, 二戒嫖, 三戒赌, 四戒外出游荡, 五戒口角喧嚣。在摩西十戒中,郭嵩棠也将这五戒比喻为“中国出使西洋立教之祖”。这有力地树立了中国外交官的形象。在英国的三年里,他被称为“东方人中最受教育的人”。
马嘉里案后清代遣使谢罪:现代意义上的外交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