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湖北省随县擂鼓墩一号墓出土了大量青铜器等文物,尤其是巨大的青铜编钟。这座坟墓是战国时期曾国君名“B”的坟墓。随着大量珍贵陪葬品的出土,不仅提高了古代曾国的知名度,也给人们带来了一个谜。随县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随国。曾国君的墓怎么会出现在随国的边境中?
曾侯乙墓是中国战国初期曾(随)国君乙的墓葬,位于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据研究,该墓葬于公元前433年或后期,于1978年发掘出土。墓呈“卜”形,墓坑在红砾岩中挖掘,为多边形竖穴墓。南北16.5米,东西21米。内置木棺,棺材外填充木炭和青膏泥,上面是夯土。整个墓葬分为东、中、北、西四室。曾侯乙的木棺放在东室,双重。外棺有青铜框架,内棺外画门窗,守卫神兽武士;葬礼乐器放在中间;武器和马器放在北室;西室有13个殉难者的木棺。墓主45岁左右,殉葬者13岁~25岁的女性不等。曾侯乙出土的编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完整、最大的青铜编钟。
然而,学者们一直在讨论和研究曾国君墓建在随国的原因。他们有不同的观点和意见。但主要有两种说法。
[img]830716[/img]
第一种说法是,随国就是曾国。在《古代曾国-随国地望初探》一文中,石泉认为随国就是曾国,因为随国和曾国都是姬姓国,都是西周分封江汉的诸姬姓国之一。而且从两国的地望来看,都是一致的。从宋代出土的曾国青铜器到曾侯乙墓,都分布在随枣走廊,从南阳盆地迁入随枣走廊。因此,随、曾一国。一国二名的记载在古籍中很常见。例如,河南附近的吕国又称甫,山东附近的州国又称淳于,楚称荆,魏称梁,比比皆是。@ 很有可能是跟随,是一个国家的两个名字。曾国君的墓穴建在随国也是正常的。
另一种说法是,考古发现的曾国明显不同于文献记载的随国,但很有可能是史书上的曾国或国。不一定所有诸侯国的国君墓都建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封地狭窄,许多小诸侯国只能靠近国都。较大的诸侯国有特定的国君墓地。如鲁国君墓地不在曲阜,而在菅(距曲阜100多公里)。《秦始皇本纪史记》列举了秦的国君葬地,其中许多不在国都。曾侯乙墓在随,可能无处不在。随国被楚国摧毁后,曾国很可能会从其他地方迁往任何地方,从而在这里建国利民。杨宽等人的《曾国迷试探》、何光岳的《曾国考》等书中都坚持这一观点。他们认为,曾国在西周时期与随国并存,说随国就是曾国,真的缺乏有力的依据。然后他们提出,随国在春秋晚期或战国初期被楚国摧毁。楚国将位于楚国边境的曾国从南阳迁往任何地方,因此曾国君的墓可能随处可见。
关于为什么曾侯乙墓建在任何地方的观点有不同的看法。什么是正确的?现在似乎很难说,这需要历史学家的进一步研究来回答我们的问题。
为什么曾国君墓建在随国?是一国两人还是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