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燕云十六州,它的位置大致相当于北京、河北、山西。这些地方自古以来就是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中原的必经之路,也是中原朝北边境的自然防御阵地。为了当皇帝,后唐河东节使石敬堂以燕云十六州为交换条件,换取契丹的支持。在契丹的支持下,石敬堂成为皇帝,成立后唐。而契丹不费一兵一卒就得到了垂涎已久的战略要地燕云十六州。石敬堂是个十足的卖国贼,他认贼作父,卖燕云十六州给契丹满足个人野心和欲望。他可能不知道是他的卖国行为让中原王朝遭受了痛苦。石敬堂当了八年儿皇帝,一命呜呜。他的儿子石重贵登基后,不再称契丹为臣,想摆脱契丹的控制。契丹兴兵讨伐,石重贵屡破契丹大军。在第三次讨伐之前,契丹打败了它。只是这次重臣杜重威投降,让后晋主力丧失。
汉奸卖国贼在中国似乎仍有优良的传统。石敬堂是个懦夫,卖国贼,但儿子打算对抗契丹,也算是个血腥的人,只是无法弥补父亲的罪过。石重贵一家被俘获契丹,也许没人想到宋朝皇帝让悲剧在不到200年的时间里重演。辽朝控制燕云十六州后,继续攻击中原。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有效遏制契丹铁骑的南下,收复燕云无疑成为中原王朝最重要的事情。周世宗柴荣是第一个用武力收复燕云的人。为了彻底解决燕云的问题,柴荣率领显德北伐六年,收复了颍州、易州和莫州。他计划收复幽州(即现在的北京)。这样,他几乎可以收复幽州。然而,军队中突然发生暴病,不得不返回朝鲜。更遗憾的是,他很快就去世了。周世宗是一位伟大的皇帝,足智多谋,英勇善战。如果他没有意外死亡,他很可能会收复燕云十六州。即使再死一年,也许会有奇迹发生。若周世宗收复燕云后病逝,那么凭借此功就足以流芳百世了。不幸的是,历史不能假设它是如此无情和无助。周世宗病逝后,他的将军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建立了大宋朝。作为一名武将,赵匡胤跟随周世宗南征北战,自然很清楚燕云地区对宋代安全的重要性。
周世宗在位时,基本确定了先北后南的统一战略,饮马长江,收复江北失地后,将全部精力集中在收复燕云地区上。然而,在赵普等谋臣的建议下,赵匡胤确定了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统一战争战略。历代对这一策略是否得当有不同的看法。我们只知道,按照这个策略,宋朝基本统一了南方,直到赵匡胤去世,契丹几乎没有用兵。燕云地区仍牢牢掌控在契丹手中。事实上,此时的契丹就是辽穆宗。辽穆宗喜怒无常,嗜酒欲杀,整天昏昏欲睡,无视政治。而且契丹内部谋反叛乱,政局动荡,君臣离心离德。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赵匡胤集中力量收复燕云,可能会实现。
但历史就是这样,永远不能假设也不能重新开始。当赵匡胤统一南方准备用兵契丹时,辽国的政治动荡已经结束,辽景宗在位,迎来了辽国的全盛时期。机会是如此转瞬即逝,如果错过了,就没有机会了,这就是历史的无情。当然,我们也应该理解赵匡胤的务实。毕竟赵匡胤参加了契丹的所有战争,每一场战争都极其艰难,伤亡惨重。非常了解契丹的实力和战斗力。在某种程度上,赵匡胤对收复燕云地区并没有充分的把握和信心。北宋王朝刚刚建立,内部不太稳定,不可能冒险与契丹决战,周世宗的例子就在眼前。若稍有不慎,就会有巨大的政治风险,进而危及新王朝。实施先南后北的统一战略,首先消灭军事实力相对较弱的南方政权,进一步增强王朝的军事经济实力。同时,理顺王朝内部的分离问题。政权稳定后,徐图燕云地区是最现实、最务实的战略,不容指责。
当然,赵匡胤有很强的收复燕云的愿望。为了恢复燕云,在统一南方时,设立了封桩库,即专门的财政部门,储存消灭南方国家的金银财产,并包括年度国家财政余额。赵匡胤的目的是用这笔钱赎回燕云十六州。如果他不同意,他会用这笔钱招募士兵,并用武力恢复。但赵匡胤万万没想到的是,他的子孙并没有用这笔钱武力收复燕云,而是用这笔钱不断地给契丹换取王朝自身的安全。就在赵匡胤准备用兵契丹的时候,正值壮年意外去世,留下了千古之谜。赵匡胤和周世宗一样,从未收复过燕云地区。可以说,这两位皇帝都为燕云地区的收复做了精心的准备,努力工作,花了一生的时间。然而,历史并没有给他们一个机会。然后这个任务自然落在宋朝第二位皇帝宋太宗身上。我们必须永远记住,燕云十六州是我们民族无法抹去的痛苦!朱元璋直到明朝才收复这些地区!
燕云十六州:宋朝历史上宋朝太祖赵匡胤的永恒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