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你也可能住在山上,只是“只在这座山上”。
“龙盘虎踞”横穿南京主城
“钟山龙盘,石虎占,这是皇帝的房子。”据说三国时期蜀汉军事家诸葛亮以刘备的命令出使孙吴。当他经过南京登上石山时,他对南京发表了这样的赞扬。钟山像龙一样盘曲,石山像老虎一样坐着。“龙虎占”的赞扬在南京流传了大约1800年。
然而,大多数人只知道龙盘虎占,也可以随意报道紫金山、狮子山、栖霞山、清凉山、牛首山等熟悉的山名,但他们无法说出它们的起源和联系。
南京的山脉是如何分布的?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院教授姚亦峰多年来一直从事南京城市地理变化的研究。他告诉《现代快报》《发现》周刊,南京的丘陵占全市总面积的64.52%。我们通常说南京的山是指宁镇山的三个分支,这是由中生代的印度和燕山运动形成的。
宁镇山脉从镇江向西延伸至南京,南京市东侧分为栖霞山、乌龙山、幕府山、狮子山三个分支;南支有青龙山、方山、牛首山、三山、云台山等。南北分别向西延伸到南京市南北边缘,直至长江边缘。
[img]829693[/img]
中支自古以来就被称为“龙盘虎占”。“龙头”是中山,位于东郊。主峰海拔448.9米,是南京的最高峰,然后向西延伸。依次有富贵山、九华山、北极阁,然后深入市中心,西接鼓楼岗、五台山、清凉山等。这座山自古以来就对南京的城市布局结构产生了最大的影响,但岁月的变迁和现代城市建设的挖掘,现在我们已经看不到这座山的全貌了。
六朝时期的宫城以两座山脉为屏障
那么,山脉对南京历史上的城市建设有什么影响呢?
从3万多年前的史前时期开始。姚亦峰说,当时这座山还没有融为一体。南京只有雨花台、鼓楼和紫金山,其他地方都被古长江及其支流淹没。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秦淮河和金川河沿岸开始有原始村庄。
据研究,住在北阴阳营遗址的南京人可以通过鼓楼和北极阁到紫金山狩猎。也就是说,从那时起,南京人就开始利用紫金山到鼓楼的山脉,这是他们的主要交通道路。在辉煌的六朝时期,这些朝代是基于自然景观环境建造的。
姚亦峰说,孙权选址建都,正是看中了南京的景观格局。在南京,长江南岸附近有连续延伸的自然山脉,即宁镇山脉延伸到南京市中心的北支。山面临着一道悬崖,而山南则是一个缓坡。士兵们可以沿着山坡爬山,沿着山脊线建造一系列军事堡垒,如“白石垒”和“幕府”,这绝对容易防御和攻击。形成靠近长江南岸的自然山墙,是抵御北方入侵的防御屏障。
宁镇山脉的另一条余脉从中山向西延伸,形成了第二道连续的自然山墙。孙权选择了这座山作为城市建设用地,并设置了栅栏来加强保护。山脉连续成半圆形,具有凝聚力的魅力,后来被称为“金陵之王”。
石山是这两座山的聚集地,控制着淮水进入长江口,是南京的战略军事要地。临江是一座绝壁山,山峦起伏,形势极其危险。这种地理景观被誉为“虎占”。孙权还在石山筑起了一道防御要塞,叫做“石城”。
姚亦峰说,从孙权定都南京到南朝灭亡,南京作为都城有370多年的历史。在此期间,历代皇帝多次重建宫殿,扩大寺庙,但城市格局规模基本遵循旧体系,依托中山西延伸的九华山北极阁背景,在原有的地理盆地周围建立了矩形城市和宫殿。其中,孙吴的建业宫位于今天的珠江路鱼市街,东晋、宋、齐、梁、陈的都城建康位于太平北路以东的总统府。
南唐宫城将山置于城外,不利于防守
六朝以后,南京城市格局的变化经历了南唐明朝两个重要阶段。这两个朝代如何利用山脉?
姚亦峰说,南唐金陵城摆脱了六朝建康都城的旧框架。南唐宫城东至大中桥西侧,南至中华门,西至水西门、汉西门一线,北至珠江路南侧、五台山麓,中轴线为今日中华路。这样,宫城周围就有群山,如城北的鸡笼山、城东的钟山、城南的雨花台和城西的凉山。后人形容为“环顾群山”。
“南唐宫城的特点是将重要的战略制高点置于城外,如军事堡垒石城、雨花台等。这种情况对金陵城的军事防御非常不利。当北宋军队攻击南唐时,南唐军队几乎毫无根据。南唐的城市防御布局受到了后代的批评。”姚亦峰说。
明朝首都建成后,南唐金陵城的防御格局发生了变化。内城垣建成后,建成了一座宏伟的外城郭,改为守郭,将南京周边的制高点紫金山、幕府山、雨花台等山丘全部包入外郭,大大增强了城内外的防御能力。
[img]829694[/img]
从民国开始,绵延的山脉变成了孤立的山脉
“古城建设依山而建,对山体形态影响不大。民国以来,开山开岭,至今是超强挖掘,使山从绵延的山脉变成了孤立的山脉,人们对山的概念越来越模糊。”姚亦峰说。
最典型的是鼓楼。从清末民初的老照片来看,鼓楼周围都是高地,但今天只有鼓楼公园告诉人们,鼓楼曾经是高地。“民国时期,鼓楼被规划为重要的交通枢纽。为了建设道路,鼓楼岗被平整。”
南唐把堡垒放在城外:北宋军队进攻时没有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