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一下,中国历史上哪对夫妻名声最大,稍老一点的,大概都会回答,杨宗保和穆桂英。虽然中国有着优秀的历史传统,有着从三皇五帝到清末民初五千年未断绝的历史经典,但对于普通人来说,历史是《三国演义》的历史,而不是《三国志》的历史;历史是白脸曹操、黑脸张飞、爱哭的刘备、聪明的孔明;历史存在于勾栏瓦舍、说书唱戏。这种历史观充满了意淫,尤其是对异族关系的描写,基本上是意淫,而《杨家将》 是最大的意淫产物。
在冷兵器时代,农耕民族对游牧民族基本上处于弱势,守势,中国也不例外。特别是在宋代,由于体制设计等原因,文化繁荣,武备落后。后人经常用“弱”这个词来评价宋朝。从早期对辽,中期对西夏,晚期对金,甚至后来对蒙元,大部分都是输多胜少,岁币请和。但出现在野史传说中,那就大不相同了。如果你不读史书,只听书看戏,你会很高兴发现宋朝是一个常胜国。每一场战争,大宋都赢了(当然,两国交兵的原因也是番邦先挑衅)。番邦大败,递上降书顺表,年年纳贡,年年称臣,历史真相一个个落下。“杨家将”就是这方面的典型,“呼家将”也是如此。
杨家在历史上确实有自己的人,主要是杨业、杨延昭、杨文广祖孙三代,民间声誉巨大的佘太君、杨宗保、穆桂英都是虚构的。杨家将三代血战报国,英勇杀敌,这在虚弱的赵宋确实更为突出,自然引起了人们的尊敬和尊敬。欧阳修在《供备库副使杨君墓志铭》中写道:“父子都是名将,他们的智慧和勇气被称为无敌。到目前为止,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可以谈论野生和垂直的里儿。”这里的父子是指杨业和杨延昭。宋朝积弱,最终死于外敌,遗民们更加追忆那些血战保国的将领。因此,杨家将的故事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在传播的过程中,民间加入了许多神奇的人物和故事。南宋有“说话”、《五郎为僧》的名字。元代杂剧中,有很多关于杨家将的剧,比如《谢金吾诈拆清风府》、《吴天塔孟良盗骨》、《八王开诏救忠臣》、《杨六郎私下三关》、《杨六郎调兵破天阵》、杨家将戏《焦赞活拿萧天佑》等。明朝中期以后,满州挖掘,“日寇”入侵,明朝奸臣当政。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流行小说《杨家府演义》出现了、《北宋志传》以小说评书的形式在社会民间广泛传播。这些传说和故事非常详细和感人地描述了杨家英勇战斗和牺牲的过程。他们还将宋朝功臣潘仁美描绘为大奸臣作为陪衬,使杨家将的英雄形象和崇高家风更加高大完美。七郎八虎闯幽州,血战金沙滩,穆桂英指挥官,杨门女将,十二寡妇征西,佘太君百岁指挥官,杨排风...栩栩如生的爱国者形象在世界上广为流传,家喻户晓,众所周知,以至于分不清哪些是史实,哪些是浪漫和传说。
事实上,只要稍加思考,就会发现这些演义和传说明显违背了常识。一个国家,这么多军国大事,只能靠一个家庭吗?男人死了,佘太君、穆桂英等女人继承遗志继续战斗;主人死了,杨排风等家丁、丫环也要继承遗志继续战斗。不管外敌有多强大,只要杨家一出马,马上就能搞定。假如这种宣传是用来激励人们的爱国主义理想的,还是有可取之处的。但是宣传太多了,让人觉得真实的历史就是这样,那就有点太多了。在冯霁才的民俗小说中,描述了清末外国人的入侵。一些村民说他们不怕。我们有杨宗保和穆桂英。
事实上,这些传说也反映了当时战争的残酷和罪恶:男人的战斗已经死了,只有女人一个接一个地去。这场战争的目的是什么?益处何在?何为家?何为国?到目前为止,这种对外关系的意淫还没有被切断。在一些中国人的心目中,就像清末无知的村民一样,他们认为只要有杨宗保和穆桂英,他们就可以打败拿着洋枪的外国鬼子。如果你不正视自己的缺点,老老实实地学习国外先进的文化、制度和技术,迟早会被打败。就像清末一样,在舞台上战无不胜,不仅打败了番邦,甚至娶了他们的公主做小老婆,实际上却在不断割地赔钱。
忠义杨家将:只是后人记忆中的一部意淫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