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科举考试中,也有考生作弊的案例。原江南贡学院院长、中国科举博物馆顾问周道祥告诉《现代快报》,一些考生为鱼跃龙门挖空心思,如用两只老鼠胡子写夹带纸、光绪仁辰年石印作弊书——《四书促销准备》,曾被世界吉尼斯纪录列为中国最小、文字最多的古籍。
考生入场时,甚至要切开财产检查
中国科举博物馆顾问周道祥告诉记者,古代科举考试也有贿赂监考官、雇佣枪手和夹带等作弊手段,“但科举考试制度比现在更严格。”“清朝,江南贡院在乡镇和考试期间,如果考场附近有居民甚至放鞭炮、放信鸽、扔砖瓦等。,他们被怀疑与考生合作作弊,他们应该受到惩罚。假如发现找到了“枪手”,“枪手”和考生都要戴着枷锁在考场门口示众一个月。后来康熙皇帝又出台了新规,“考生入场时,都穿拆缝衣服、单层鞋袜,只带篮筐、小凳子、食物、笔砚等。”
乾隆年间,有2000多名考生因担心被搜查而逃跑。在江南贡院门外,有无数蝇头小卷被遗弃在角落里。如此大规模的作弊现象使乾隆皇帝非常生气,并下令制定更加谨慎的预防措施。“点名进考场前,要经过头门和两门。周道祥说,考生的着装必须是“皮衣去面,毡衣去里”,“官服排成两行搜查,考生都开襟解袜,鱼贯而入。“考生的糕饼要切开,连考篮都要按照南方的样式编成玲珑格眼。"假如二门找到了怀夹,头门没有找到的官役就会倒霉。”
[img]828076[/img]
周道祥说,江南乡试是农历八月。在此期间,南京的天气多变。由于考生衣服受到严格限制,有时天气突然变冷,考生四肢发抖。
藏在鞋跟里的小抄成了稀世孤本
虽然清朝的搜查和处罚制度非常严格,但“强中有强中手”,考生作弊也非常傲慢。
记者在江南贡院历史展厅看到,共收藏了17件考生作弊夹带。其中,镇馆之宝是一本作弊奇书——比巴掌还小的坊间小本《加广四书备旨》。“厚度只有5毫米。周道祥说,大约有14分之一的普通古版线装书。书虽小,但很精致。线装书,黄色封面,70页纸洁白细腻,薄如蝉翼,包括《大学》、《中庸》、《论语》三本书的全部内容和宋代大儒的详细注释。每一页都有上千个老仿宋字体,虽然小如蚁头,但一笔一画都很清晰。“这本书也被吉尼斯列为中国版面最小、文字最多的古书。"周道祥说。
清代搜查制度严格。这本书是怎么带进考场的?据《快报》记者介绍,这本书是一位曾参加过江南乡试士子的后人在清理祖上遗物时发现的。当时这本书“藏”在一双清代千层粉底“文士靴”的后跟里。士子的后人看到黑色缎面绣花靴上满是灰尘,就用尘土轻轻地拍了拍。“没想到,一个火柴盒大小的抽屉从只有一寸多厚的靴跟里滑出来,这个抽屉里藏着这个稀世孤本!"周道祥说,@ 还有用两只老鼠须的特制毛笔写的小抄,十几张纸叠在一起,没有一张普通的宣纸厚。
清代科举[替考露馅]:考生和枪手戴着枷锁一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