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当时,经济发展水平和思想文化观念都走在世界前列。同时,由于北方异族游牧文化与中原文化百年融合,北方民族重视妇女地位和婚姻自由的传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唐代的婚姻观念。因此,自唐初以来,妇女再婚的问题在舆论、官方立法、伦理等方面都非常宽容。
自汉代以来,社会规范中的妇女再婚问题一直很严格。在南北朝,虽然受到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但贞节烈士的行为仍然得到了大力提倡。在唐代,这种道德观念已经逐渐被稀释,并被公众舆论忽视。为什么是这样?
原因是要把它与中华文明前所未有的繁荣和全民族自信的飙升联系起来。政治统治有着前所未有的宽容,思想文化、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制约明显低于后代王朝。盛唐时期,妇女地位也有了显著提高。这是前后封建王朝无法比拟的。
唐代中早期,女主人临朝,参与政治事务屡见不鲜。高宗后,武氏、中宗后魏氏、苏宗后张氏都是掌握实权、炙手可热的政治女性。尤其是武氏,后来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成为皇帝后,公开设立了“鹤亭”,实际上与男皇的“三宫六院”性质相同,拥有300张脸。
从那时起,妇女的权利就大大提高了。妇女不再是被贬低和奴役的角色,也不再是丈夫的奴隶,只是生孩子的工具,而是在婚姻中享有前所未有的自由的妇女。再婚和再婚并不是什么新鲜事。
[img]827840[/img]
据《新唐书·公主传》记载,唐初公主中有29人再婚,其中5人甚至有三次再婚的历史。襄城公主和太平公主都再婚了。皇室就是这样,达官贵人间的婚姻转变更是家常便饭。韩愈的女儿,被世人所熟知,已经再婚。可见,当时“女无再婚文章”的古训早已被人们遗忘,甚至社会上“倡导道德文章”的正统知识分子也默许再婚。
据《老唐书·列女传》记载:“楚王灵龟妃上官,王死,服终。所有兄弟都说:‘公主年轻,无所生,改变外行,礼仪正常。’这说明当时没有孩子的年轻寡妇再婚,是社会的常规,是社会道德的宽容。“守节”可能是不正常的。
以上都是从“皇室贵族”的角度来分析的。那么,民间普通人能否在婚姻中“享受皇室贵族般的自由”呢?
事实上,唐代妇女再婚的现象并不代表唐代社会的全部。“再婚和再婚”只是一些贵族和皇室之间流行的普遍现象。当时,社会主导舆论仍然遵循理性精神,倡导男女观念,鼓励贞节和节日。
根据张国刚博士对唐代出土墓志的研究,当时相当多的女性在丈夫死后选择寡居而不是再婚。
《唐代墓志汇编》、在《续编》收录的3000多个墓志中,只有10名妇女有混合再婚史,明确记载有264名妇女坚守贞洁,其中守寡时间最长的妇女甚至守寡80年。而且这些寡妇的命运也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悠闲。相反,大多数寡妇应该承担抚养孩子、服务公婆、安排生计、主持家务等沉重责任;一些妇女在失去丈夫后回到母亲家,帮助父母和兄弟度过余生;没有婆婆和孩子需要照顾寡妇,生活不好,穷人可能不得不依靠兄弟的施舍生活。
从历史资料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失去丈夫后,民间妇女很少选择再婚”。完全自由的婚姻选择只是贵族的游戏,大多数民间妇女仍然受到封建伦理的极大影响。
即使少数民间寡妇再婚,也有其被迫的原因。从这些寡妇的生活经历来看,孩子还年轻,没有承担责任的能力,选择再婚也是无奈之举。
同时,寡妇再婚也有生理和精神因素。例如,有些寡妇在失去丈夫后无法忍受孤独,选择再婚。然而,即使普通寡妇再婚,他们也没有选择的余地。
为什么要这么说?
通过阅读《太平广记》中的一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它。
一位58岁的老人天生就有生理缺陷,听了江湖医生的劝说,服用了某种药物。因为这种药效惊人,老人“忽思人道,疲惫轻健,欲不制,便娶寡妇曾氏”。只有“遂”这个词向我们透露,老人结束单身生活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娶寡妇,这反映了普通寡妇选择再婚的现实。
历史的车轮不断向前移动。安史之乱后,唐朝的活力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开始从繁荣转向衰落。皇帝一个接一个地上任,但他的思想控制比以前更加严格。公主再婚和母亲后来朝鲜的情况往往消失了。因此,盛唐时期对女性再婚的宽容是中国法律史和社会习惯史上的一个特例,这并不是一种普遍现象。
为什么唐代女性离婚很受欢迎?历史上最开放的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