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中国皇帝对反抗者和被征服的外国和外国人的屠杀一直极其残酷。这种屠杀往往不限于失败的反抗者和被征服的外国、外国领导人、官员和军队,而是随意扩大范围。因此,在每一场战争中,成千上万的无辜人民都会被杀。记载皇帝军队对无辜人民野蛮屠杀的文字,虽然已经读了几千年,但仍然血腥而可怕。
自古以来,诸侯之间的攻击、强国对弱国的吞并、皇室之间的皇位竞争、外国入侵、不同规模的农民暴动。几乎每个朝代都有频繁的战争。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是消灭敌人的军事力量,占领对方的城市土地。战争双方的军队拼命拼搏,攻城略地,必然会伤害无辜的人民。在古代农耕社会,敌对双方在长期的战争对抗中,一方面通过战争手段获得敌人的人口和土地,另一方面需要无情地消灭敌人的年轻人,以彻底摧毁对手的战争潜力。例如,在战国时期,胜利者对失败者采取的方法通常是“杀死他们的父亲和兄弟,系累他们的孩子,摧毁他们的寺庙,移动他们的重器”。屠杀人民,被征服者是削弱敌对国力的必要措施。
古代人民在战争中如何被屠杀,缺乏文字记载,到了战国时期和秦汉时期,就开始有屠杀人民的记录。《史记·鲁仲连·邹阳传》说:秦国是一个放弃礼仪、献上敌人首级立功的国家。乔周在《集解》中解释说,秦国采用商鞅的建议,将爵位设定为20个等级,根据军士在战斗中获得敌人头部的数量授予爵位。因此,秦军每次战斗获胜后,都会杀死所有占领土地的人,不分男女老幼。数以万计因杀人有功而受赏。全世界的人都说秦国是一个靠献首级立功的国家,所以他们都恨它。
在吞并六国的战争中,秦国屠杀了六国多少人,史无可考,而被斩首的战败国的士兵,史籍中有一些记载。根据《史记·白起·王坚传》,秦国将领白起率领军队在伊阙击败韩魏联军,获得首级24万元,占领5座城市;率领军队进攻魏国时,俘虏了魏国三位将领,斩首13万元;与赵国将领贾偃战胜后,将对方2万名俘虏投入黄河。进攻韩国星城,又斩首5万。与赵军长平一战,将俘虏40万人活埋。赵军在这场战役前后被斩首活埋,共有45万多人。根据司马迁的描述,秦国仅白起率领的军队就斩首了近90万人。伯赞先生主编的《中外历史年表》统计了秦军斩首的数量:“公元前331年,魏军失败,斩首8万人;前312年,丹阳破楚师,斩首8万人;前307年,他打破宜阳,斩首6万人;前301年,他在重丘失败,斩首2万人;前300年,他攻占襄城,斩首3万人;前293年,韩魏联军在伊阙大败,斩首24万人;前280年,他攻击赵,斩首2万;前275年,破韩军,斩首4万;前274年,打魏于华阳,斩首15万;前260年,大破赵军于长平,坑卒45万;前256年,攻韩,斩首4万;再次攻赵,斩首9万;前234年攻赵平阳,斩首10万……”
当然,这个统计只能是一部分。皇甫静的《帝王世纪》说:“计秦和山东六国,军卒还有500多万,推民口数,当尚千多万。秦兼诸侯,置三十六郡,其杀三分居二。"也就是说,秦国吞并六国战争,使军民死伤三分之二。由于大多数古今史学家热衷于赞扬秦始皇嬴政统一中国的伟大成就,很少提到秦国吞并的六国中有多少人死于战争,所以今天人们只能从历史书中看到嬴政高耸的纪念碑,却看不到被征服者砍下的山的头。
战胜者对人民的屠杀主要是在战斗结束后。外国侵略、政府军和农民军的攻击和对抗,在进攻方面遇到了坚决的抵抗,但在最终获胜后,无论军民如何,都很可能发生报复性的大屠杀。历史书中最常见的是“屠杀”、“屠城”、“屠杀”等词。这种极其简单的记录标志着当时一场可怕的集体大屠杀。这场大屠杀历史悠久。
新朝皇帝王莽死后,东汉王朝经历了21年的大混战。在《中国人史纲》中,柏杨先生统计了这场旷日持久的混战造成的人口减少:“首都长安和其他16个县的平均人口减少了77%。战争前,长安人口682000人,战争后只剩下286000人,减少了58%;西河县(今内蒙准格尔旗西南)人口减少最多,战前有6.9万人,战后只剩下2.1万人,减少97%;战前全国人口为6005000人,战后人口减少到834400人。也就是说,共有5170600人死于改朝换代的战争,这些人除了阵亡的士兵和饥饿的死者外,其余都被屠杀。”
中国历史上的战争从几年到几十年不等。从1627年陕西农民发动暴动到1682年吴三桂等三藩平息,清朝取代明朝的战争持续了55年,死于战争的人数超过1亿。白杨先生的统计数据可以用来大致推断其他朝代的灾难和屠杀。由此可见,许多皇帝的宝座都是建立在人民群众如山的尸骨上的。
累尸骨垫起皇帝的宝座:中国古代血腥屠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