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

早朝只是小说家的虚构:明清皇帝在皇门听政

许多不了解清廷政治运作的人经常被小说和电视剧描述的场景所误导。他们认为,作为皇帝,无论发生什么,他们都必须每天早上离开被子和妃子的怀抱去“上朝”。许多小说描述,皇帝和大臣,当然,包括宫女、太监、侍卫、仆人和其他相关人员,必须起床,仔细打扮,然后文官坐轿子,武术官员骑马,静静地等待。听到景阳钟鸣,净鞭三响,文官在左,武官在右,鱼贯进金銮殿,按官位大小排班站立。这时,在太监和宫女的包围下,皇帝慢慢走出后宫,坐在龙椅上,接受了文武官员的三跪九敲礼物,让太监喊道:“有本启奏,没有本卷帘退出法庭!“于是,大大小小的臣工们拿出那些无法处理的、争而未决的、杂七杂八的世界大事,请皇帝下定决心。他们经常谈论日上三竿,累得皇帝只能打哈欠回后宫。

清朝皇帝就这样上朝处理朝政吗?他事先什么情况都不知道,就临时接受了部长们的突然袭击性询问?他是神仙还是万事通?就这样,文武百官每天都有事可做,随大流到金銮殿朝见皇帝,就为了三呼万岁,三跪九磕这个大礼?还有,宰相首辅直接在所有官员面前向皇帝提出一切,一点也不保密?随便想想,似乎不合理。

早朝只是小说家的虚构:明清皇帝在皇门听政

如果皇帝这么辛苦,谁愿意当皇帝?他傻呀?还不如当一个只拿工资什么都不在乎的王爷舒服!如果你是北京官员,不管发生什么事,你都必须每天半夜起床去朝鲜,直到中午才回来。他白天还有时间和精力工作吗?他晚上还有时间睡觉吗?随便想想,还是不合理。事实上,这些都是对文艺家的误导。事实上,写小说的作家和电视剧的导演都不知道皇帝是如何处理政府的。当他们遇到国家大事时,他们总是邀请皇帝到金銮殿“听政治”。事实上,皇帝的办公室并非如此!“金銮殿”是指北京故宫三大殿中的“太和殿”。其实不是皇帝上朝处理国政的地方,而是皇帝登基举行仪式的地方。——相当于今天的人民大会堂。

清朝没有固定的“早朝”。清初的“御门听政”,有些意思是“早朝”,但也不在太和殿。顺治当皇帝时才六岁,顺治元年八月在沈阳故宫大政殿登基,九月进入北京。当时紫禁城前朝的三大殿都被烧毁了,登基仪式在太和门举行。在他亲政之前,国事由摄政王多尔根处理。办公听政,一般在武英殿。顺治七年后,多尔根死了,十三岁的顺治开始亲政,修复了三大殿,住在乾清宫,大部分国事都在那里处理。

清朝没有一大早就聚集官员站班议事的制度,而是内阁向皇帝汇报了政务。总的来说,只是为了让皇帝知道,大权其实是在内阁大臣手里。顺治、康熙,未成年人,早起还得上学,所以召见或召见,都安排在皇帝放学后,午饭前。若有重大政务,则随时召见,地点不固定,一般选择就近召见。康熙成年后,“御门听政”沿袭明制。冬春早上6点,夏秋早上5点,先在乾清门,后来在太和门听官员汇报。有点像早朝。康熙时期著名的雅克萨战役、平三藩等重大决策,其实都是在“御门听政”中决策的。康熙乾隆皇帝逐渐疏懒,到咸丰年间,“御门听政”完全废除。


早朝只是小说家的虚构:明清皇帝在皇门听政早朝只是小说家的虚构:明清皇帝在皇门听政

,,

  • 为什么大汉朝历史上没有根基的刘恒能成为皇帝?
  • 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当权,此时诸吕变大了。吕后刘邦曾经重视其他妃子,于是迫害刘邦以前受宠的女人,尤其是戚夫人。也许是...

  • 南朝宋高祖武皇帝刘裕是怎样崛起的?刘裕简介
  • 刘裕后从军,最初就任北府军将领冠军将军孙无终的司马,隆安三年十一月,孙恩从会稽起兵反晋,朝野震惊,刘裕借机转投淝水之...

  • 孙权与勾践:揭秘历史上美人计大师谁更强?
  • 东汉建安五年(200年),东吴地图创始人孙策临终前将印章交给弟弟孙权,并告诉他:“举江东之众,决机两阵,与世界竞争,清不如我...

  • 咸丰皇帝是怎样的皇帝?为何说咸丰特别好色
  • 有书记载,咸丰不顾兵败割地赔款,国家陷于危难之中,躲在热河行宫寄情于声色,聊以自娱,自我麻醉。他有所谓汉女四春:牡丹...

  • 揭示中国古代佛教传承的推动者:佛教皇帝
  • 释迦牟尼出家前是北印度迦毗罗卫城净饭王的王子。他看到了世界上的苦难,最后出家修道。佛教从西汉传入中国,早期在上层皇室...

  • 古代皇帝怎么吃饭? 揭开皇帝吃饭的御膳流程
  • 皇帝尊重世界上的天子,穿着龙袍,住在金鸾宝殿里,行走。食物自然是不寻常的。皇帝怎么吃饭,是不是像普通人一样,一家人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