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的失败与王莽不同。它给后代带来了数百年的影响。当时,货币流通不畅的现象至少持续到227年曹睿恢复5泰铢。一些普通人根本看不到货币,市场上的交易只能用物换物。
说到董卓,很多人认为他的残忍是他失去人心的关键。然而,除了他的出身和结局对他的历史评价产生了一些副作用外,还有一个不太引人注目的方面。这是他在经济政策上的失败。
原来董卓在190年6月(初平元年)采取了一项措施。他宣布废除汉武帝以来在国内广泛流通的五铢钱,并铸造“小钱”使用。他为什么要采取这个措施?而且他三月份刚洗劫了皇城洛阳,觉得应该很有钱。然而,我们可以反过来推测董卓和朝廷当时面临着严重的财政困难。东汉末年,灵帝昏庸奢侈,凉州动乱持续了几十年。再加上黄巾之乱,朝廷本身需要大量的财政资金,董卓也需要大量的军费支持。他强行迁都,巨额支出不可能全靠抢劫。在他私下建造了一座码头之后,他在洛阳挖掘坟墓和盗墓的路上抢劫的资金估计是不够的。没有钱,他自然会想到自己做,这是最快最简单的方法。于是他疯狂到了“悉椎破铜人,钟”的地步,可惜钱还不够。最后,“坏五铢钱,更铸小钱”。希望渡过财政难关。然而,他的“小钱”很快就失败了。这个东西“大五分,没有文章,没有肉,没有轮子,没有磨”。显然,改造后的铜币缺乏质量,其价值自然面临低迷的命运。所谓“看不见”,立刻在关中掀起了极度的通货膨胀,“所以货物轻而物贵,谷一斛至数十万”。然而,恶性货币贬值并没有停止。当然,它的最终形式是停止货币流通。虽然“自然后钱货不行”,但人们的经济活动是无法停止的。那时人们只有一种方式,那就是“物物交换”。
[img]827134[/img]
几乎可以肯定的是,董卓本人不会想到改铸的方法。除非上帝给他一个梦想,否则他没有那方面的知识。那是谁让他采取了这个措施呢?因为当时主管财政的“大司农”不太清楚,有人猜测可能是司徒王允。政策失败,民怨沸腾,他怕董卓自怒,先下手为强,搞阴谋杀了董卓。这种说法见仁见智,这里就不谈了。众所周知,曹操、孙权(如鲁迅对少数民族的残酷镇压)并不一定比董卓少。为什么董卓的残忍比他们更令人讨厌?恐怕不仅仅是他在杀人手段和理由上的傲慢和不人道。屠杀城市时谁还有人性?我估计,当时的过度通货膨胀从根本上伤害了所有阶层的人民和官僚,严重影响了每个人的生活。董卓比其他人有更多的武力之外的邪恶——残酷的经济掠夺。恨他的人自然是全方位的。曹操的屠杀基本上是区域性的。
但董卓的失败与王莽不同,它给后人带来了数百年的影响。当时,货币不能流通的现象至少在华北地区持续到227年曹睿恢复5铢。他的父亲曹丕曾经做过恢复运动,但没有成功。但在实际交易中,物物交换非常不方便,那么人们长时间该怎么办呢?一些日本人认为,由于丝绸之路对中原的影响,丝绸之路有可能使用丝绸。但是那东西太贵了,我觉得是布的可能性比较大,布很常见,也是生活必需品。曹操死的时候,当他把财产分给妻子的时候,他不是告诉他们要经常织布吗?此外,正史《三国志》魏书中还记载,204年9月(建安9年),曹操占领冀州后,“收田租亩四升”,但“只有两块丝和两斤绵,他不能擅长发”。布作为国家税收制度——所谓的“调整”从此开始,一直持续到780年宣布“两税法”。计算前后近580年,显然布布不仅被视为战略物资。一定有相当大的“换金性”,用现在的话来说就像“流动性”很高的“near money”吧。董卓绝对没想到自己的无知会对中国的税制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
三国时期,谷物和丝绸在市场上流通和使用时间最长、范围最广的货币,导致社会上出现了“废弃货币”、“忘记货币”、“不允许货币”的现象。这是市场上缺钱。晋朝统治者主要使用汉代的“五泰铢”货币。因此,铸币数量不多,远远不能满足当时市场流通的需要。据《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宋文》记载,南朝宋朝大臣范泰曾写过反映国库货币减少和市场流通货币短缺的演奏,这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因此,人们不得不在市场上使用谷物和丝绸作为货币流通,货币体系也不统一。
为什么三国时期不能使用货币?董卓金融改革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