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

古代皇帝的避暑处方:周朝有原始冰箱

北京的气候四季分明,寒冷的冬天和炎热的夏天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如果没有相应的辅助设施,恐怕仅凭自身的质量就无法抗拒严格的自然条件。因此,有必要采取一些基本的防寒防暑措施。虽然北京位于北方,但夏天仍然很热,人们对气候变化的感觉仍然很敏感,有时,即使温度变化很小,也会引起不适,@ 盛夏时节,宫殿内应设置必要的避暑设施。那皇宫里有哪些避暑措施呢?
来过北京的人都应该知道,夏天的北京,酷暑难耐,热浪袭人。乾隆皇帝曾以《热》为题,专门写诗来形容北京炎热的盛夏。“没有九重居,广厦莲垂湘。冰盘和雪,冰盘翻转寒光,展转苦恼热,心在黔黎旁”。在那个没有电风扇、空调和冰箱的时代,皇帝是如何避暑的?每次炎热,宫殿都会想尽一切办法。虽然这些传统方法没有现在的设备效果显著,但也是巧妙运用自然事物的奇思妙想。他们是如何防暑降温的?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一、隐藏玄机的屋檐
明朝以后的建筑规制是:“檐步五举,飞椽三五举;柱高一丈,平出檐三尺,再加拖架”。这种简单的建筑法式,里面有很大的奥秘。
当时人们已经善于运用冬夏日影的角度(也就是今天提到的太阳高度角,北京冬至中午的太阳高度角是27。°,夏至正午太阳高度角76°),设计屋檐的角度。宫内北房有这个角度的屋檐,可以在夏至前后遮阳;冬至前后,阳光充足,让房间冬暖夏凉。

[img]827009[/img]

二、竹帘、凉棚营造出阵阵清凉
宫殿里有很多方法可以创造人工阴凉。例如,窗帘挂在屋檐前,一方面可以遮挡阳光,另一方面也有保持通风的间隙。窗帘什么时候挂,什么时候收起来都有规定。

窗帘也有等级划分。最先进的是用斑竹和香妃竹编织的,装饰有各种图案,低等级是用芦苇箔编织的。道光帝写的《湘帘》诗说:“一桁挂银蒜,做成翠竹篮。篆烟留细处,草色看多了。月下无影,风前有波。湘江的遗趣在于,夏永静怎么样?”

更大的项目是搭一个凉棚,就是在宫殿的顶部和院子里搭一个顶盖来遮挡阳光。棚匠们用简单的圆木作为支撑,搭好后铺上芦苇垫,用绳子绑好。这种凉棚可以卷起来展开。烈日下,遮挡阳光,早晚收起通风。凉棚一般从阴历四月开始。
三、冰桶凿孔送凉风
从冬天到夏天储存冰块的习惯在中国北方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了。考古学发现,早在周代就有冰窖储存冰块。明清时期,盛夏也会大量使用冰。冰窖一般有官窖、府窖和民窖。《清朝会典》记载的清朝在紫禁城、景山、德胜门和正阳门外设有官窖,共18个。紫禁城的冰窖只有2.5万块冰。冰窖的形状基本相同,采用埋地1.5米的半地下形式,长约11米,宽约6米,体积超过330立方米。每年三九御河起冰后,采冰者将这些冰块凿成规定尺寸的方块,拉入冰窖,在明年夏天使用。龙宗门外西南的建筑办公室附近有一个冰窖。
清代宫内储存冰块的器具被称为“冰桶”、“洋桶”,多以红木、花梨木、柏木为内胎,也有金属胎。形状呈斗状,口大底小。盖子多采用厚板,两腰都有铜环,便于搬运。脚下有四条腿和四条腿和一个支架,以防止潮湿。与现在的冰箱相比,这种宫廷“冰箱”过于简单,但结构合理实用。当时的“冰箱”主要有两种用途,一种是冰饮料和新鲜水果,盒子里有铅或锡,可以发挥更好的隔热效果,盒子底部有一个小孔,可以排放融化的冰水。冰桶的另一个用途是降低室内温度。箱盖上有透气孔,所以排出的冷空气也能起到“空调”的作用。
此外,清朝皇帝康熙皇帝后,历代每年夏天都会离开故宫到颐和园、圆明园、承德避暑山庄避暑。


古代皇帝的避暑处方:周朝有原始冰箱古代皇帝的避暑处方:周朝有原始冰箱

,,

  • 古代皇帝怎么吃饭? 揭开皇帝吃饭的御膳流程
  • 皇帝尊重世界上的天子,穿着龙袍,住在金鸾宝殿里,行走。食物自然是不寻常的。皇帝怎么吃饭,是不是像普通人一样,一家人围...

  • 明十三陵葬有哪些皇帝?
  • 明朝十三陵是中国明朝皇帝的墓葬群,位于北京西北郊昌平区燕山山脚下的天寿山。明朝开国以来,从明太祖朱元璋传到明思宗朱由...

  • 宋光宗赵敦的生活简介 宋光宗赵敦是怎么死的?
  • 宋光宗简介:宋光宗赵敦(1147年9月30日至1200年9月17日),宋孝宗的第三个儿子,成为穆郭皇后,宋朝的第12位皇帝(1189年2月...

  • 谁是皇太极最喜欢的女人? 为什么皇太极独宠海兰珠?
  • 自古以来,国王就有很多妃子,几乎每个人都是美女。然而,在后宫的3000位美女中,很少有人能找到他们最喜欢的女人,无论是皇...

  • 盘点:谁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使双枪的名将?
  • 说到双枪,你的第一反应一定是董平。是的,《水浒传》梁山泊100名天立星双枪将董平,梁山泊马军五虎之一。武术应该不逊于关胜...

  • 谁是古代历史上同时迷恋三个国君的女人?
  • 春初,齐桓公主宰了中原。在南方国家,楚国精力充沛,逐渐意味着侵犯中原。如果不是一个女人的突然出现,楚文王就不会这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