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太后(闺名怡房)是西汉孝景帝(前157-前141年)的母亲,和婆婆薄太后一样,都是虔诚的老庄信徒。这位老太太读《老子》有很多经验。她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应该顺其自然,顺其自然,治理国家。当官做好工作。即使她回家卖红薯,也没什么。只要她没事,不要骚扰人民(宽政待民),世界就会和平。众所周知的“文景之治”,有窦太后的功劳。
很多史书在描述窦奕房的生活时,都不忘提一个故事,好像很有图有真相。据说窦奕房不仅熟悉《老子》,还经常从事一些学术活动,比如今天的研讨会。有一次,她邀请当时的知名学者(博士)袁固参加研讨会。没想到,袁固是个死脑筋,不会让老太太开心。她把研讨会变成了批评会,公开说“老子”“这家人说话”。在古代,“家庭言论”一般指普通人或下属所说的话,意思是不值一提。
窦怡芳一听就生气了。你很坚强。你很勇敢。你敢指责我肤浅。你立刻反驳道:“安德司空城丹书!”用白话翻译,你说“老子”不好。是的,它怎么能与你控制囚犯的儒家诗歌和书籍相媲美呢!
如何惩罚这个不知名的儒生,窦怡芳想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办法,把袁固关在猪圈里和野猪打架。如果袁固打败了野猪,这件事就不会发生了。如果袁固连野猪都打不过,那就不礼貌了。自古以来,任何人都不会死,早死晚死。你知道吗。
更不用说和野猪干架了,也就是和家猪干架了,对手没有绑鸡的力量,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当时,赵燕不知道猪圈里发生了什么,但可以想象,袁固定是多么尴尬。
汉景帝原本在看西方风景。这时,他忍不住派人偷偷地把一把刀递进猪圈。袁固有一把刀,就像孙悟空有一根金箍棒,穿上一条短裙。野猪开始倒霉。他心里有一把刀,死了。
袁固赢得了野猪,但太后的愤怒并没有消失。死罪是可以避免的,活罪是不可饶恕的。她告诉汉景帝,这个人不适合在首都当官。当我看到他时,我很难过。让他去其他地方吃点苦头。因此,袁固卸下了博士职位,下放给清河王刘成当太傅(老师)。从首都到清河,在数千英里的路上,袁固乘坐马车。一路颠簸,他真的遭受了很多罪行。
那么,为什么崇尚淡泊无为的窦太后让儒生与野猪作战呢?是学术纠纷,还是公报私仇?前者吵架总是不好的,但毕竟吵架了,人家没有还嘴,相当于接受了批评。为什么不坚持呢?即使后者是干架,他们也应该总是给别人一个合适的对手,比如找一个学者,至少在战斗力上是平等的。野猪干架是什么?所谓“士可杀不可辱”,让人和野猪打架,不是把人当猪。
如果你仔细阅读窦艺芳的生活事迹、生活经历和思想,不难推断出她做出这种“荒谬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她真的很讨厌儒家学生,而不是一般的厌恶。早在她成为中国皇后时,她似乎就对儒家学生产生了这种情绪。
窦奕房(当时是皇后)的视力在约公元前177年(文帝三年)因病下降。女人失去了期待的姿态,离美丽基本上是时候说再见了。汉文帝立刻移情别恋,爱上了谨夫人。慎夫人因宠而骄,经常与皇后争高下,易房无奈,只好一味忍让。儒生借此机会给窦奕房下套。有一次,在朝廷举行庆祝活动时,中郎以不礼貌为由,将袁盎(儒生)看到慎夫人的座位安排在与皇后平等的席位上,假装生气,让内侍将慎夫人的座位撤到下席。
这一举动的后果非常严重,这不仅让谨夫人更加讨厌窦奕房,也引起了汉文帝对皇后的怀疑和不满。由于儒生的多事或别有用心,窦奕房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汉文帝产生了废后的想法。如果窦艺芳没有薄太后的支持(窦艺芳的儿子刘琦娶了薄太后的侄女薄巧慧),如果窦皇后没有肚子争气,生了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如果中国皇帝没有很快再次同理心,开始喜欢尹姬,真的很难说窦艺芳的皇后地位能不能保住。
还有两个例子也可以说明窦奕房对儒生极度不满。首先,在汉景帝统治16年的时间里,窦奕房(太后)坚决反对儒生的录用,“所以所有的博士官员都要问,没有进者”(《史记》)。第二,汉武帝即位后,窦太后成为太后。因为汉武帝想用儒生,与窦太后产生了严重的分歧,直接导致御史大夫赵婉和郎中命令王臧革职。直到窦奕房去世,汉武帝才再也不敢重用儒生,可见她对儒生的厌恶。
显然,窦太后把儒生当猪头,让袁固和野猪干架。在她看来,儒生和猪的区别在于猪不能成为人,但儒生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成为猪。他们甚至不配“大脑进水”。他们都是猪的大脑。和猪吵架简直是浪费钱的唾沫。
还有一个原因,似乎和她爱儿子有关。窦奕房有两个儿子,长子刘启是汉景帝,小儿子刘武是梁孝王,兄弟关系很好,老太太似乎特别溺爱小儿子。由于刘武在抵御七国之乱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汉景帝在一次家宴中酒后失言,说哥哥将来会去,王位是你哥哥的。说话者无心,听者有意,窦奕房听了,心里高兴得惨不忍睹,两个儿子都能当皇帝,做母亲该有多荣耀!没想到有人站出来反对。
谁呢?不是外人,而是她的侄子窦婴,将军。窦婴极力劝阻:“父子相传,是汉代的祖制,怎么会这样?窦太后一听到这话,立刻晕倒了。所谓的“祖先制度”是儒家思想的常识之一。就连他的侄子也被儒家思想洗脑成了大话精,这表明儒家思想是多么的讨厌。没过几天,窦太后就下令将窦婴从皇戚名册中除名。亲侄子都是这样,更别说无亲无故的偏固了?也很难不把他赶进猪圈。
毕竟刘武没能实现皇帝的梦想,窦奕房对儒生的厌恶也完全煮成了粥。
与野猪干架的袁固运气不错。虽然在窦奕房的干涉下,他没能回到朝廷当官,但他直到90多岁才挂断电话;以儒生袁盎为代表的几十位大臣运气不好。他们坚持古代制度和祖先训练,反对窦太后“伤害儿子”,并被刘武派刺客杀害。刘武没有杀死这么大的悲剧。太神奇了。为什么?妈妈是保护伞。
以为儒生什么都好,只有两个问题让人不喜欢。
例如,在学术讨论中,窦太后是一个妇女道教家庭。她也知道,在邀请儒生参加之前,她应该平等地谈论知识,争吵和尊重百家公司。我没听说窦太后骂孔子是野生产品,对吗?你可以再看看袁固。当你说话的时候,你会诽谤老子是个仆人,傲慢自大!
比如接班人问题,如果汉景帝传记在刘武,可能根本没有道理。顺从母亲的意愿是孝顺,实现了哥哥的愿望,是友谊。为什么不呢?但是儒生要吃饱了,横插一杠,说违反“祖制”。世界上哪个制度千年不变?恐怕这也是儒生被吐槽的原因之一,因为他们没有改革和维新的心,坚持古董。
从这个角度来说,窦太后安排儒生和野猪干架似乎并不荒谬。你怎么认为?(
汉史轶事:窦太后为什么让儒生和野猪干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