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建城的历史上,明朝开国大将——徐达的成就不容忽视。
徐达(公元1332-1385),字天德,安徽省郝州(今安徽省凤阳县)人,农民出身,青少年雄心勃勃。20岁时,他跟随朱元璋出兵反元。到了正十三年,朱元璋率领24人南略定远,攻打滁州,取和州。21岁的徐达是朱元璋所依赖的。此后,徐达多次取得战功,成为朱元璋的将军。
公元1367年,征俘将军徐达以常遇春为副将,率师25万人北取中原,占领山东、河南等地。1368年,朱元璋称帝,以36岁的徐达为右丞相,王子少傅。那一年八月,徐达和常遇春的军队大败于河西务,进而攻克通州。元顺帝闻讯,携后妃、王子逃离大都城。在徐达陈兵齐化门(今朝阳门)外,指挥军士填壕登城,征服了大部分,俘获了元朝监国淮王帖木儿、左丞相庆童等人。除拒绝投降的元朝官员外,徐达“其余不杀一人”,“官民安居,市不易肆”。从此,元朝的大都城改为明朝的北平府。在《明史徐达传》中看到这段记载。
如今,在北京东北和朝阳区,有一个地名叫“将军”,是朝阳区的一个乡镇。据《帝景略》记载,这个地名与徐达有关:“洪武元年7月,左丞相徐达师前往通州,距离城市30英里,筑台驻军。第二天雾蒙蒙,设伏战,俘虏梁王波罗等。元主报道,健德门夜开,北如上都。”
[img]826329[/img]
两段史料的记载略有不同,但一般都是一致的。
洪武二年九月,徐达修建城墙,改变了故元都市的格局,“缩小城北五里,废弃东西北光熙,清理大门”。(《环球通志》)将大都市的北城墙从祁家豁子一线搬到了今天的北二环一线,并将安贞门改为安定门,健德门改为德胜门。(《明太祖实录》)这种模式经历了明清时期,直到新中国成立,城墙才被彻底拆除。
北平稍微稳定后,徐达奉命进入山西。四年后,改封为魏国公的徐达率军第二次进驻北平。据史料记载,徐达在驻扎北平一年多的时间里,一边练军马,一边做了几件大事。1、加强城市建设城墙;2、将留在城市的沙漠遗民迁至城外屯田;3、迁山后,军民实在卫府,置254屯,垦田1300多顷。所谓山后,是指太行山北端、军都山以北地区,相当于山西、河北两省内外长城之间的地区。由此可见,明朝从徐达向今天的北京大规模移民。这254屯分布在朝阳、海淀、丰台、昌平、顺义、房山、大兴、通州、河北三河、固安、天津蓟县、武清。
徐达的移民屯田为北京后来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徐达还命人丈量元皇城和金中都的旧城址,为我们今天对北京建城史的研究留下了宝贵的信息。
徐达死后被封为中山王。他的后人一被封为成国公,一被封为定国公。成国公府在南京,定国公府在北京。德胜门内有“定阜街”,即定国公府所在地。
建立北京城:明初将军徐达奉命建设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