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是扬州历史上的第二个繁荣时期。许多文人墨客在扬州逗留,留下了许多优秀的诗歌作品。
扬州在唐代的繁荣景象
“唐朝是我们每个中国人都感到骄傲和自豪的时代,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繁荣、最强大的时代,也是最开放、最浪漫的时代!”昨天下午,在讲座开始时,华干林说:“唐诗是记录这个浪漫时代最美丽的文字,也是中国古人留给人类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华干林认为,扬州、农业、手工业、商业、航运、文化(宗教)、在工艺美术、文学艺术等领域,都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唐代扬州,之称大唐重镇,首先是其政治地位高。虽然扬州不是都城,但大唐中央特别重视。例如,唐初设立了扬州大都督府,一些朝廷功臣、重臣死后赠送给扬州大都督,可见扬州大都督府已成为一种荣誉。淮南节度使是中唐以后所置,治所在扬州,担任淮南节度使的人,也是朝廷重臣。
唐朝有“夜”罪,扬州没有“宵禁”。因此,由于交通便利、市场繁荣、城市管理开放,扬州不仅白天活泼,而且形成了夜市。如此繁荣的景象让北方中原的人们感到惊讶,因此吸引了许多文人和墨水游客前来观光。他们留在这里来回,放松歌曲,用诗歌记录了扬州的繁荣景象和市场生活。
[img]826203[/img]
唐代至少有158名诗人
写下435首吟诵扬州的诗。
那么,唐代有多少诗人来过扬州呢?
骆宾王、李高、王昌龄、孟浩然、崔杰、李白、高适、韦应物、顾况、戴叔伦、王建、刘禹锡、白居易、张竺、姚合、李商隐、杜牧、温庭筠、杜荀鹤、罗隐、韦庄...华干林说,这是一些在唐代访问扬州的著名诗人。“扬州大学李坦先生主编了扬州历代诗歌,收录了435首唐代158位诗人吟诵扬州诗歌。当然,这绝对是不完全统计的数据。”
@ 清初,《全唐诗》汇集了唐代诗歌总集,共900卷,包括唐代诗人2529首诗42863首。这是中国最大的诗歌总集,主持编曹寅、康熙名臣、官至通政使司通政使、管理江宁编织、巡视两淮盐水监督御史。编写地点是扬州书局-天宁寺。
李白曾六次游扬州
第一次花约合人民币1亿元
据华干林介绍,历史记载,李白曾六次游扬州,“第一次来是在开元十四年(726),当时李白在扬州呆了半年。‘散金三十万,有落魄公子,一切济之。三十万金的概念是什么?有人做过计算,按当时的价格,可以买到米30万石。在古代,一石是今天的150斤,30万金可以买到4000万斤,换算成今天的物价标准,约1亿元。“足以说明李白很有钱,扬州是个很有钱的地方。
离开扬州后,李白漫游江汉,遇到了诗人孟浩然。李白称赞孟浩然,经常称赞孟浩然。他还经常告诉孟浩然他在扬州的经历,这引起了孟浩然的浓厚兴趣。孟浩然出发前往扬州。李白在黄鹤楼为孟浩然喝酒说再见,唱了一首千古绝唱《黄鹤楼送孟浩然广陵》。“三月烟花下扬州”这句话为扬州打造了一张永不褪色的城市名片!
华干林说,天宝八年(749),李白又去了扬州。在这次旅行中,他来到扬州栖灵塔,并留下了《秋天登栖灵塔》的诗。天宝十三年(754) ,李白54岁,这是他最后一次去扬州。“我们现在看到的《李翰林集》是由李白的叔叔和时任宣城太守的李阳冰编写的。《扬州历代诗》记录了李白关于扬州的13首诗。”
白居易刘禹锡共登灵塔
扬州让“高富帅”杜牧魂牵梦绕梦
长庆二年(822)7月,白居易被任命为杭州刺史。824年5月,他被任命为苏州刺史,并与刘禹锡一起参观扬州和楚州。其中,《长相思》写道:“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有点愁。思悠悠,恨悠悠。讨厌回来的时候开始休息,月亮人靠在楼上。”
宝历二年(826),白居易和刘禹锡在扬州相遇,登上栖灵塔,互相唱歌,互相诗歌。对白居易的《醉给刘28使君》中的“也知合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刘禹锡在《赏乐天扬州席上第一次见面礼物》中回应:“巴山楚水荒凉,23年被抛弃。”
杜牧是晚唐时期的诗人,典型的“高富帅”。他的祖父杜佑曾在扬州担任淮南节度使。杜牧考上进士后,大和七年(833)来到扬州,在淮南节度使牛僧儒手下担任工作人员,担任节度史书记。这时,杜牧年轻,血气方刚,是新科进士。来到春风十里的扬州后,他不如鱼得水,精神焕发。
在扬州的这三年里,杜牧几乎每天晚上都没有回家。大和九年(835),杜牧通过朝廷考试,被调到京城担任监督皇使。“十三多年来, 二月初豆蔻梢。春风十里扬州路,卷珠帘总不如。”和“多情却似乎总是无情的, 唯觉瓶前笑不出来。蜡烛故意告别,为人哭到天亮。”华干林调侃道:“这是杜牧当时给女友写的留别诗。”。
[img]826204[/img]
杜牧对扬州的生活感到非常复杂。他曾经写过一首歌《遣怀》来表达他的遗憾:“落魄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手掌轻盈。十年来,他一直梦想着扬州,赢得了青楼的名声。”然而,他很难忘记扬州的浪漫历史。两年后,杜牧终于来到了他梦寐以求的扬州。
大中二年(848)八月,杜牧由睦州(今浙江建德)赴京就职,路过金陵,想再看看扬州,但终于没来了。 “厌倦了江南的孤独,思考扬州的欢乐和娱乐”,尤其是想念还在扬州工作的老朋友韩绰,于是绣口一开,就传颂了千古: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水一路,秋天江南的草都没枯萎。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在哪里教吹笛?”
徐凝的《回忆扬州》原本是言情诗
张若虚将《春江花月夜》改为长篇
“天下三分明月夜,扬州是二分无赖。“这是扬州人熟悉的一首诗。在华干林看来,徐宁一生都不愿意展示自己的才华,也不愿意依附自己的权贵。徐宁的诗高产,唐诗录101首,书法也很好,被宋朝宫廷收藏。与此同时,华干林指出,人们对《回忆扬州》有误解。“萧娘脸薄,泪流满面,桃叶眉易愁。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这首《回忆扬州》,原本是一首言情诗。但后来很多人把它理解为写景诗。
华干林说,李廷先生的《唐代扬州史考》记录了来济、上官仪、上官婉儿、李勇、张若虚、邢巨、灵一、朱日、王播、王起等10位扬州本土诗人。
在唐代扬州本土诗人中,张若虚仍被人们津津乐道。张若虚是唐代扬州人,曾任山东兖州兵曹,是一名小军官。因此,他的人生事迹史料记录很少,但他的诗名在他的人生时代却很大。他和贺知章、张旭、包融被称为“吴中四士”。
《春江花月夜》原为陈后创作的乐府曲,原歌词已不复存在。张若虚叙述了原来的曲式,衍生成了一部长篇大作,描写了春江月夜的风景,表达了时间转瞬即逝的情感,描绘了闺中思夫的情感。全诗共36句,每四句换韵,创造性地再现了江南春夜的风景,充满了生活气息。整首诗就像一幅万里春江月光图。“整首诗意境空明,缠绵,词清语美,韵调优美。被后人誉为“孤篇覆盖全唐”,因其广阔的景象、五彩缤纷的文辞、充满宇宙和人生哲理!”
唐朝的扬州让诗人梦寐以求:扬州唱了435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