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贯中写《三国》是自古以来唯一一次。在其他时代,大多数都是南北对立的。吴承恩写西游,也打中国去印度学习经文。他是最著名的一次。只有这个《水浒传》很久以前就读过,但我从来没有想过为什么。古代叛乱的农民太多了。施耐庵为什么选择宋江?
最初的想法可能是说书人之间的关系。宋江造反时,恰好距离说书热潮涌起的岁月不算太久。早在宋代,就有了《花和尚》、《青面兽》、独立的说话书《武行者》,甚至北宋文人的诗,都记录了宋江起义的线索。但是宋江是北宋唯一的人造反吗?想也不是。后来想了想,大概是这群强人,最后还是选择了招安。更招安,后来也参与了征讨方腊的事实。为什么是事实?这些事情都清楚地记录在《宋史》和《三朝北盟会编》的第一手资料中。
但鲁迅再次证实,事实上,宋江并没有带人去打方腊,他们一投降,就被一位姓蔡的宋朝州官杀害。归根结底,南征方腊只是一个故事。为何被杀?后来有人解释说,其实宋江36人所谓的“招安”只是“尽力而为”,没办法。为了保持实力,他们暂时妥协,诈降后再次暴动——但结果被识破,全部伏击!北宋末年,有一位大臣叫李若水,他曾在靖康元年跟随钦宗皇帝到金军大营,结果被杀。他曾留下一本文集,其中一首诗是这样写的:“去年宋江起山东,白天横戈犯城郭。杀人纷纷剪草如,九重闻之悲.."
后面的诗很长,我就不引用了。大致翻译一下,就是说山东有一个宋江的小偷造反,白天就出来抢劫。杀人放火就像割草,连皇帝都觉得很惨。但毕竟他们还是下了圣旨招安,36个强盗头目都封官拜爵。看到这些杀人魔王成了国家公务员,街上的市民看了都觉得吓人。嗯,不得不说宋江造反招安真的是事实,所以争议就平息了。
[img]825839[/img]
但是他们在招安之后,到底有没有去征服方腊,最后死在战场上?有人说这纯粹是小说家的虚构。在正史上,最终俘获方腊的人是韩世忠,他后来在抗金战场上展示了自己的才华,但由于某种原因,他被一位姓辛的防御使冒领。结果小说家虚构,把这个功劳戴在了武松的头上。然而,后来,他发现了南北宋著名大臣李刚的文章。他在文章中写道,曾经有一个叫宋江的人被任命为先锋。出兵不到半个月,他就平定了睦州的小偷。而睦州,就是方腊所在。李纲还特别指出,这是“以寇贼攻寇贼”,那个宋江,也一定是个寇贼,基本上也确定是梁山泊的宋公明。
如果把现有的史志资料总结起来,宋江的真实结局大概是这样的:“他曾经在山东、苏北、皖北带了一批小偷,最后被一个叫张叔夜的军官打败了。宋江虽然逃脱了,但他的第二任领袖(卢俊义))的确被抓住了”,这样,宋江等人便为了救二当家,向张叔夜投降。张叔叔在这个时候碰巧奉命征服方腊,所以宋江被任命为先锋,但实际上他被送死了——没想到方腊被毁了,宋公明还活着。于是“班主任过国门”。就在这个时候,宋江认为他们可以从现在开始成为公务员。当他们喜不自胜时,一位名叫折可存的官员出现了。他带着皇帝亲笔提出的皇家文件,说他不能逃离宋江,所以他在首都附近,把宋江剩下的一党都办好了。
从某种意义上说,宋江等人在史实中的结局比小说中的结局还惨!而这大概也是后代官方愿意让小说《水浒传》在世界上流存下来的原因。叛逆总是要付出最终的代价。如果你不相信,你可以看看宋江。(如果是写另一个造反贼,不仅吃肉喝酒,还赢得了当大官甚至皇帝的胜利,这本书还能流传吗?早就被一把火烧了,作者和说书人一起去了沙门岛。
为什么宋江是古代唯一一个造反多农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