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夷陵,刘备征服了东吴,被东吴的鲁迅打败。夷陵之战被称为三国三大战役之一。从那以后,三国就没有这样的战争了。刘备失败后,逃回蜀汉,在永安城安顿下来,第二年4月病逝于永安宫。可以说,刘备的病直接关系到羞愧和愤怒。刘备起兵,打着为关羽报仇的旗号,张飞起兵之初被杀,也间接死于这场战争。从这个意义上说,刘备夷陵之败,是旧仇未报,增添新仇。然而,刘备在章武二年(公元222)八月战败,却在十月与东吴讲和。虽然和约是孙权首先提出的,但刘备为什么要和孙权讲和,而不是报复这种新的仇恨呢?
这两个家庭也面临着曹魏的威胁
战争开始时,孙权为了防止双方受敌,不得不向魏国曹丕称臣,以便专心对付刘备。曹丕要求大臣们讨论是否要出兵与吴国一起征服蜀国?大臣王朗认为,双方还没有交兵,此时不应出兵。当他们势均力敌时,出兵促成胜败局面。即便如此,也要选择有利的时机,有利的地形出击,一战成功不留后患。曹丕采纳了王朗的建议。后来,刘备失败了,蜀国留在江北的黄权部队向魏国投降。可以说,魏国不战得利。就东吴而言,虽然取得了夷陵之战的胜利,但自身的消费也很大。如果刘备在这个时候继续攻击,孙权很可能会面临魏国的攻击。事实也是如此。东吴八月打败刘备,九月遭到魏攻击。只是因为孙权早有防备,战争才没有形成规模。说,孙权首先提出说话是可以理解的。假如两国始终处于敌对状态,这是魏国最愿意看到的情况,在“狙击蚌相争”之后,得利的一定是魏国这个“渔翁”。无论是两败俱伤,还是一方彻底打败另一方,魏国都会轻而易举地出来收拾残局。也就是说,在吴蜀之间的战争中,魏国肯定会从中受益,继续对抗,魏国也会继续受益。刘备和孙权都明白这一点,两家必须暂时和解。
那么,除了这种大的战略形势,刘备自己为什么要和东吴讲和呢?
[img]824263[/img]
蜀汉国已经无法再战了
刘备东征,带走蜀汉军队,说是4万,说是5万,刘备几乎独自逃跑,江北黄权部队投降魏,说东征部队被全军摧毁。刘备原本由关羽率领的部队全部被歼灭和收编,@ 刘备这次东征应该是蜀国一半以上的军队。三国时期,蜀国人口只有100万,整个国家能动员多少参战者?刘备失败,人员损失巨大,武器装备和军事物资也没有带回来。可以说,刘备的损失严重损害了蜀国的活力,失去了一切。刘备从建安19年(公元214)占领成都,刘章投降至张武2年(公元222)与孙权签订合同,前后仅8年。在过去的八年里,刘备主要依靠自己的声望来统治这个地区。事实上,他并没有完全整合内部。后来,朱褒和雍凯的反叛证明了这一点。刘备无论是内外形势还是蜀国的战争动员能力,都无法主动再次作战。这与他遗嘱留下的李严镇守永安不同,李严是防守,防守作战可以全民动员。总的来说,既然孙权无法主动一战,可以说是正中下怀,刘备怎么会不同意呢?
刘备觉得自己没有多少未来,他想给儿子留下一份政治遗产
刘备于202年秋天8月收兵回巫县。那年12月,他病得很重。其中,诸葛亮于10月招募他负责在成都建造南北郊祭坛。这说明刘备很清楚自己身上发生了什么,也就是说刘备知道自己没有多少未来。@ 当孙权派使者要求讲和时,刘备立即同意,并派太中医生宗伟处理此事。
刘备处理此事,并为儿子留下了政治遗产。如果把这件事留给儿子,刘禅会很尴尬,不说话,外部环境不允许这样做;说话,显然要承受与“杀死父亲和敌人”和平的沉重压力。刘备处理了这件事,刘禅以后不能带来任何负担,只能根据实际情况来做。
当然,无论是外部形势还是内部现实,刘备都必须这样做,这反映了刘备作为政治家的勇气。一个皇帝承认自己的失败并不容易,失败后很难和对手说话。不顾面子,不顾过去的嫌疑,刘备与孙权讲和,并非每一位集团领导都能做到。在三国鼎立之前,刘备的处境并不是很好,尤其是与曹操和孙权相比。然而,在一个强大的诸侯被摧毁后,刘备终于有了一个国家。通过这件事,我们也可以看到刘备的优势。
解密:为什么刘备夷陵战败后选择和东吴讲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