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医是古代医生的职称,也就是古代为皇帝及其宫廷亲属治病的宫廷医生。御医直接听命于皇帝,间接听命于后妃、王子等人。由于古代皇帝称之为“皇室”,皇帝前大臣称之为皇室前大臣,皇帝周围的军队称之为皇家林军,皇帝征服其他地方称之为皇家驾驶亲征,而为皇帝看病的医生称之为皇家医生,而清朝则称皇家医生为太医。
在夏商周时期,关于皇帝医学的记录很少。从这些现有的数据来看,医生首先出现在法庭上。在西周之前,医生是为皇帝服务的皇家医生;在东周春秋之后,一些民间医生开始出现;在战国时期,你可以看到一些关于太医、太医命令的记录,从而对宫廷皇家医生、太医和民间医生有一个初步而明确的划分。
[img]824770[/img]
唐宋时期,太常寺设有太医署或太医局,辽国也设有太医局,金朝开始称太医院。元代太医院已成为负责医疗和制作御药的独立机构。明代太医院已有分科。清朝太医院位于顺治元年,即公元1644年。在正阳门以东的东交民巷,地址在东交民巷西口的一个院子里。太医在这里工作和学习。后来,由于《辛丑条约》的签署,东交民巷被划归大使馆区,因此在地安门外又建了一家太医院。清太医院是一家独立的中央医疗机构,为皇后和宫内人员看病和制药,并承担其他医疗事务。太医院的官员和医务人员都叫太医,都是汉人。就在乾隆时期,一个满人被任命来管理院务。
虽然御医和太医都是早期国家制度下医生职务的称谓,但御医和太医还是有区别的。
清朝的御医叫太医,当时的御医也被尊为“太医”,但绝大多数被尊为“太医”的都不是御医。真正的御医很少。就像古代的官员经常被下属称为“老人”,而被称为“老人”的人不一定是官员。《清史稿·职官志》中有关于太医和太医院的记载:太医院的医生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名叫“御医”,只有13人。雍正乾隆时期为七品,与县令一级。二等称为“官目”,只有二十六人,八品九品各十三人。第三名叫医生,共20人,“给九品冠带”。第四名叫“医生”,有30人,无品,相当于现在医院的助理医生。这些医生被称为“太医”
严格来说,太医院的“御医”只有13名一流医生,包括院长和两名副院长。即使从最广义的意义上说,太医院的医生只有92人,16加26,加20,加30。太医院的“御医、官目、医生”三级59名医生可以独立看病,也就是说有处方权;第四级的“医生”似乎只能当助手。“医生”的“生”字,意思是“生员”,“医生”意思是见习医生。
历史上有很多关于御医的名字,各朝代不同,职责分工也不同。从最初的巫师为皇帝服务,到后来越来越大的太医院,为皇宫贵族提供医疗服务的人们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组织,类似于我们今天的综合医院。在这个组织中,御医进一步发挥了更详细的作用,包括管理、诊断皇帝脉搏、采药、尝药、记录处方和整理档案。因此,全国各地的医生圣手聚集在太医院。
[img]824771[/img]
御医都是饱学之士,很多人先是学生,“儒家入医”。很多人的抱负是“不是良相就是良医”。然而,当这些悬壶济世的医生来到太医院时,他们变得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去皇家看病责任重大。他们切脉、诊断、用药的每一个处方,现在都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内务府卷宗里,问责制可以追溯到永远。
在中国古代,只要他们进入皇家医生的行列,他们的一举一动都与皇帝和后妃的安全有关。因此,即使他们地位低下,一旦他们能够治愈皇宫贵族的疾病,得到皇室的信任,他们也可以享受无尽的荣耀和财富;然而,也可能只是一个小的诊断和治疗错误,或者皇帝的想法,这些荣耀和财富会在一夜之间消失,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早在东汉末年,外科鼻祖华佗就因发明麻醉法和开腹法而受到曹操的指挥。华佗羞于为这一代枭雄服务,总是提出回家的理由,结果被曹操投入监狱,被杀。南北朝御医李修,针灸汤药无效,宫内有药方100多卷。他为当代皇帝看病诊脉,预测他不久就去世了。如果他说的话,他当时被称为神医。
两宋时期多御医,最著名的是陈沂。宋徽宗时,他为康王赵构的妃子治病屡见不鲜,被授予金紫良医。然而,无论是神医还是良医,总有失手的时候,“龙颜”一怒,就成了阶下囚,刀下鬼。所以古代官场有句话叫“翰林院的文章,太医院的药方”。也就是说,翰林院的翰林和太医院的御医,无论是做文章还是看病,都要四平八稳,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御医们遵循皇帝和后妃的潜规则,用药温和,剂量轻微,看似谨慎,实则无奈。
据说皇家医生很难看到皇帝,这是真的。自清朝道光皇帝以来,由于皇帝的龙体暴露出不尊严,明确禁止使用针灸。我不知道看、闻、问、切四种中医诊断方法,在这里还能有效使用吗?跪下来诊断皇帝的脉搏,不敢抬头看,更不敢让皇帝伸出舌头,看舌苔,也不敢肆意问二便如何,粗心的话会引起麻烦。
所有的诊断方法都被切断了,只能依靠脉搏。在皇权的威慑下,他平静地切断了无数患者的手指。当他们穿上皇帝的龙体时,皇家医生必须首先控制他们的手,不要颤抖。是晚清的光绪皇帝,在慈禧太后面前永远是唯唯诺诺,但在御医面前却常常便龙颜大怒。因为他病了很久,成了一名好医生,所以他稍微通过了一些医学方法。他经常干脆用御医开自己的口授方剂。如果一种药不当,那就太小了,御医也不敢做。
[img]824772[/img]
古代御医很难给皇帝看病,更难给皇后和妃子看病。宫中“男女不亲”的规定非常严格,于是就有了“悬丝诊脉”的故事。御医不能触手诊断后妃的脉搏。他们只能把一根丝线从太监送到挂着窗帘的房间里,系在后妃的手腕上,另一端留在外面御医的手里。有些妃子经常把她的头系在椅子腿上,想测试太医是否能诊断她的病。。。事实上,这个系和不系都不能通过丝线切断脉搏,这里的御医只是采取了一种形式。他们知道要给妃子看病,已经千方百计通过贿赂亲密的太监和宫女来了解病情。此时此刻,他们只是在思考如何下药。
清末,慈禧太后卧床生病,让陈姓御医诊治。因此,陈御医牵线切脉,诊病开方。他让宫女把一根彩色丝线的一端绑在太后的手腕上,陈御医牵着另一端隔着帘帐为慈禧太后切脉开药方。慈禧太后连续服用几剂,没想到药到病去,不禁大喜,亲赠“妙手回春”金字匾额给陈御医。原来牵线切脉是假的,事先买了宫女和太监是真的。神医再神,不至于神到牵线切脉的地步。是陈御医事先用大量资金贿赂了宫女和太监。三天前,他得知太后因贪吃蜗牛肉而消化不良。经过一些假戏,他欺骗了慈禧太后的信任。用药物消导利食、健脾、胃,使慈禧太后服药即愈。虽然这个故事有一些传奇意义,但不难看出,古代御医为皇帝和妃嫔看病的困境和自身生存的困难。
揭露宫廷秘史:御医如何看待皇帝的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