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践早年德行不好
白居易诗说“越国政初荒,越天旱”,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国语”、以《吴越春秋》为证据,如《国语.越语》中勾践回忆起自己的早年是:“先人就世,不谷即位。
五年少,没有恒常,出则禽荒,入则酒荒……”;《吴越春秋》说:“寡人不慎早教,无德于民”、“孤独不能承受前君之制,修德自守”——大概范蠡心里知道,富贵时荒唐的君王才是勾践的本来面目,贫贱时忍辱负重只是‘非常态’。
勾践有亲近恶棍、不尊重大臣的行为
越语说勾践即位三年就想着伐吴,范蠡苦劝他时机不成。然而,勾践的反应是“王弗听”、“果兴师而伐吴,战在五湖,不胜,栖于会稽。还有记载,道勾践宠幸一位名叫石买的医生(越绝书?),听了他的话,疏远了范蠡,连文种都忍不住为范蠡而战。对于文种,勾践早年大概是不够尊重的,否则文种在他战败的时候就不会指责他说:“今天的君王既栖身于会稽之上,又求谋臣,无可奈何。”
[img]822966[/img]
勾践骨子里任性,根本不听这群贤臣的意见。当他输了,他可以要求他们为自己收拾残局。这种不屑一顾的态度,文种是老实人,不在乎,但聪明的范蠡却暗暗记在心里。
范蠡相信面相
这可能是后人看起来很荒谬的一点,但也是范蠡原话中自然可以推出的一点。他的全话是:“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以同甘共苦,不能同甘共苦。子何不去?“我们不知道‘长颈鸟喙’在当时的面相家看来代表了什么,但肯定是不够好的面相。就像秦始皇是‘秦王为人,蜂准,长目,鸟鸣,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也轻食人。“和勾践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历史证明他们后来的行为也很刻薄——今天看起来很无稽之谈,但在古代迷信的氛围中,不仅范蠡尉耀会相信,就连勾践和嬴政本人也难免不会去‘自我反省’。
[img]822967[/img]
勾践忘恩记仇
没有直接证据表明这一点,但我们可以从范蠡的话中猜出一点影子。他告别勾践时说:“臣闻之,为人臣民,君忧臣劳,君辱臣死。前君王羞辱会稽,臣不死者,为此事也是如此。今事已济,礼请从会稽之罚。“这句话的隐义似乎是勾践把‘会稽之辱’归咎于一个‘人臣’。范蠡自己提出,就是要功过相抵,全身而退。(下面勾践还虚伪地提出要和他‘分国’,其实更糟糕的是,没有人和君王平起平坐的道理,这完全是勾践疑心病发作的试探。)
越王勾践复国后 为什么范蠡不分享荣华富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