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都感叹“新年的味道越来越淡”。在过去,那些烘托节日气氛的礼仪、符号和习俗似乎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那么古代人们是如何过年的呢?近日,宋朝风俗史人气作家李开周穿越回宋朝,写下了《宋朝的岁月》,带着读者体验了800年前的“年味”。在这张宋朝的除夕晚餐上,有很多南京人。翻完这本书,我发现古代南京人的新年和现在有很多不同。
成年人睡觉,孩子守岁
苏东坡曾经是陕西的当地官员,不能回家和父亲团聚。他专门写了三首诗《馈岁》、《别岁》和《守岁》表达了思乡之情。当然,守岁是指除夕夜不睡觉。“其实宋朝各地都是这样,不同的是谁来守岁。就宋代大部分地区而言,除夕守岁的规则应该是孩子值夜,大人休息。”这个传统似乎和我们现在很不一样。
孩子们很高兴,围着火盆放鞭炮,吃甜食,玩铜钱,熬夜,但他们的父母不需要这样做,尽早上床休息。“这样的奇俗看似不合理,其实很有学问。李开周解释说:“孩子们期待着新年,吃完除夕晚餐后,兴奋才刚刚开始。如果他们勉强上床睡觉,他们可能不会成功。在此之前,成年人整天都很忙,为过年辛苦了好几天。正月初一,他们不得不到处拜年,迎接客人。他们应该在除夕好好休息。而新正拜年,规矩很多,孩子们上下跳跃,为了不让他们添乱,最好的办法就是诱使他们守年。”
“然而,宋朝人非常含蓄,从不向孩子们解释这些‘好处’。他们只是坚持向孩子们传播一句民间谚语:守冬爷长寿,守年娘长寿。让父亲长寿,让母亲长寿是最好的理由。”因此,宋朝人在冬至期间必须保持年龄。
[img]822726[/img]
大年初一皇帝要上朝
在假期到来之前,似乎大多数人已经不愿意工作了,掰着手指算着假期的日子。宋朝放假多久?“人和我们现在差不多,都是7天,但是对于官员和大臣来说,放假并不意味着他们可以回家睡觉。李开周告诉记者,“官员的工作是上班,皇帝的工作是上朝。宋朝皇帝并不是每天都去朝廷。事实上,任何朝代的皇帝都不需要每天去朝廷。正月初一凌晨,不到四点钟。离黎明还有三个多小时,皇帝已经穿上了深色的纱袍,戴上了通天冠,在宫殿里烧香祈祷。半小时后,宫门慢慢打开,宰相率领百官进宫,各国派往大宋贺年的使臣也来了。”
这么早起床干什么?接受大臣的“常住”。李开周告诉记者,一般来说,日常生活不谈国家大事,纯粹是请聊天。“皇帝真正上朝的周期是五天一次,通常在每月的第五天、第十五天和第二十五天的早上举行。这叫“常朝”,意思是按照常规举行的朝会。在常朝举行时,并非所有文武百官都要参加,只有五品以上,身在京城的大官才有资格。李开周解释说。
南京人给压岁钱也很讲究
如今,人们对传统节日越来越漠不关心,但他们非常热衷于外国节日。李开周告诉记者,在古代,春节实际上已经成为万圣节。“假设你是宋朝人,睡到元旦,早上起床出去上街。在你打开大门之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以免晕倒。刚开门的时候,门口很可能突然出现了几个绿脸尖牙的恶鬼,尖叫着向你猛扑。你最好从口袋里拿出一把铜钱,把它撒给那些恶鬼。只要你付钱,鬼就会撤退;如果你不付钱,鬼就会堵在门口,不要让你离开。大年初一早上,他们都是挨家挨户要钱的乞丐。”
从民俗的角度来看,无论是新正早上的乞丐扮鬼,还是除夕夜的神鬼游行,其实都是古代诺戏的遗风。“当恶鬼被赶走时,他们可以安全地庆祝新年。而且年夜饭也大不相同,“宋代人的年夜饭非常丰富,还有必不可少的年夜饭和春盘。陆游《岁首书事》:中夕祭祀余分,黎明时分钟馗起换。这两首诗写的是宋代年夜饭的主食,是米饭,而不是饺子或饺子,在初一黎明而不是除夕之前贴春联。李开周介绍,我们现在称之为“猫耳朵”。
南京人也讲究孩子们关心的压岁钱。“宋朝按年龄给亲戚家的孩子发压岁钱,所以叫‘随年钱’,和现在完全不一样。”
宋朝人把春节变成万圣节:乞丐扮鬼,挨家挨户要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