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
是指历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方式。因为分科取士的方法叫科举。从隋朝到明清,科举制度实行了1300多年。“诗二则·推敲”“岛(指贾岛)第一次去举京师”,意思是贾岛当初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明朝,科举考试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制度,分为四个层次:院试(即童生考试)、乡镇考试、会议考试和宫殿考试,考试内容基本上是儒家经典,以“四书”句为主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篇文章,解释必须以朱子的“四书集”为准。
童生试
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考、府考、院考三个阶段。只有通过院考,才能进入府、州、县学习,又称入学考试。无论年龄大小,考生都被称为童生。“左忠义公逸事”“及试,官叫史公”,这里指的是童生试,在这次考试中,左光斗录取史可法为生员(秀才),当时史可法二十岁。“易有名人,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意味着正准备参加童生试验。
[img]821462[/img]
乡试
明清两代人每三年在省会(包括首都)举行一次考试,也被称为秋季考试(考试室),因为它是在秋季和8月举行的。考官由皇帝任命。考试结束后,发布了正、副名单,名单被称为举人,第一名被称为解决方案(jiè)元。
会试
明清两代人每三年在首都举行一次考试,也被称为春季考试,因为它们在春天举行。考试由礼品部主持,皇帝任命为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和国子监督员都可以参加考试。300名学生被录取为贡士,第一名是会源。
殿试
是科举制度最高水平的考试,皇帝在宫廷上,亲自询问会试录取的贡士,以定甲第。事实上,皇帝有时会委派大臣主管殿试,而不是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授予“进士与第”称号,第一名状元(鼎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二甲多名,授予“进士出身”称号;三甲多名,授予“同进士出身”称号。二、三甲第一名传红,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解密:古代科举考试有哪些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