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谢(?年至公元508年),字彦和,原名鲜卑人。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进行汉化改革后,他是洛阳人。他是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支持者,也是各项改革政策的主要决策者和执行者。
孝文帝元宏的弟弟元谢。孝文帝太和九年(公元485年),封始平王,加侍中征西将军。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改封彭城王。他聪明好学,博览经史,文学好。孝文帝想迁都洛阳,但又担心被鲜卑贵族反对,于是,首先争取彭城王元谢的支持。为了坚定孝文帝的决心,元琏全力支持孝文帝的迁都计划。不仅他自己的支持,元谢还努力争取更多的人支持孝文帝。
迁都洛阳后,元谢开始协助孝文帝制定一系列汉化改革政策和措施。他服务于中国和中国书记,积极执行既定政策,这是孝文帝改革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之后,元谢与孝文帝南征,努力实现全国统一。在汉阳、绵北、新野、寿春等地,元谢率领军队攻城拔寨,屡建战功。
[img]120859[/img]
太和二十三年(公元499年),因功晋升为司徒、太子、太傅。孝文帝临终前,他被遗诏辅政。宣武帝景明元年(公元500年),宣武帝以元协为司徒、大司马、录书事,总摄朝政。南齐豫州刺史裴叔业以寿春投靠北魏,元谢奉命接受。与此同时,他执行了一项相对宽松的政策,对人民没有犯罪,深受人民的喜爱和好评。
此后,被北海王元详、尚书令高肇排挤诬陷,宣武帝逐渐疏远了他。元谢曾反对孝文帝立高肇侄女高贵妃为皇后,因此,高肇对他非常不满,怀恨在心。永平元年(公元508年),京兆王、冀州刺史元愉(宣武帝的弟弟)因不满高肇的专权和对诸王的残害,起兵反叛,但很快平定下来。高肇借此案,诬告元协乃元愉同党,并声称元协与南梁也有勾结。宣武帝信以为真,将元谢赐死。
有30卷《要略》,内容主要是赞美历代明君贤臣和社会名人。
北魏名士元谢:支持孝文帝 汉化改革中建奇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