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

解密:古人的阅读和为学治学有哪些讲究和门道?

古人读书,五六岁以“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开蒙,识字写字。之后学对子,读《幼学琼林》、《蒙求》等,然后背诵《千家诗》等诗词文赋。然后进入《五经》或《四书》系统。唐宋时期,主要研究《五经》,明清时期主要研究《四书》。自从进入《四书》、即使五经系统是为学开始的。

古人年轻时读书分为四个步骤,一是朗读,二是背诵,三是听写,四是训解。背诵《五经》、《四书》、《三史》(《三史》为《史记》和《汉书》)。背诵经典是古代学者取得成功和成就的必修课。这些作业一般在二十岁之前基本完成,进士功名多在二三十岁之间获得。然后进入书立说阶段,即古人所说的“君子三立”之“立言”。

建立了唐代科举制度,考试内容以经学为主,既有诗赋。经学是中国固有的学习,也是考试大纲。

《五经》到《十三经》和《四书》

经学是汉武帝所立的国家官学,是后人研究《十三经》的知识。经文的本义是织布机上的纵线,横线称纬度。以道路为例,南北称经,东西称纬,如地球经纬线。经线是织布的主干,后代意味着基本原则和天地人的纲要。

[img]820750[/img]

周秦时期有《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就是所谓的经书,相对有纬书。秦时,《乐》消失了。汉代为五经,易为群经之首。之后,《礼经》分为《周礼》、《仪礼》、三部典籍《礼记》,所谓一礼变“三礼”。《春秋经》分为《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所谓“春秋”变“三传”。所谓“九经”,成为唐初。到了唐末,又增加了《孝经》、《论语》、《尔雅》成了十二经。至宋,《孟子》列入,最终成为《十三经》。之后没有变化。

《四书》是《大学》、《论语》、《孟子》、四部典籍《中庸》合称。《论》《孟》是《十三经》的第二经,《学》《庸》原本是先秦作品,后来被西汉学者戴圣编入《礼记》(又称《小戴礼记》)。因为他的叔叔戴德也学习了《礼经》,戴圣遂被称为小戴)。南宋时期,大儒朱将《学》《庸》从《礼记》中选出与《论》《孟》合并,作《四书章句集注》,简称《四书集注》。世界上有四书,又称四子书。从唐朝到清朝,科考试题以五经和四书为范围。唐宋重《五经》,明清以《四书》为主。

经学及学术分科

经典只指儒家经典。老子的《道德经》、庄子的《南华经》和各种佛教和道教经典不是中国传统学术中的“经典”,也不属于经典范畴。经典是一个固有的学术名词,“经典”一词的经典不能被认为是经典的内容。

除了学习之外,每个家庭的学习都被称为“子学”,即所有家庭的学习。先秦时期有儒、道、阴阳、法、名、墨六家。汉代有九流十家,即六家以外的纵横、杂、农、小说。后来的佛教也属于子学的范畴。

除了中国学问,还有史学和诗赋。古代没有现代意义的学术分类,只有书籍分类。西汉学者刘欣以内容划分书籍,称为“七略”,即:编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唐代分为四部,明《永乐大典》和清《四库全书》为经、史、子、集四部。晚西学东渐。鉴于西方现代学术分科,中国人把经子两部分称为义理学,历史系称为考证学(另称“小学”),集部为词章学,其他称为经世致用学。义理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框架和核心价值。这个话题很大,涉及2000多年的学术史和思想史。知者自知,不知者也不能用两三句话知道,所以不赘言。

科举考试和学院实学

古人读书有两种方式。一是读书馆,又称私立学校。第二,在家学习,就是把先生拖回家教孩子。各地城邑乡村都有学校馆,每年不用几块钱就可以进学校馆学习。县、州、府、省都有官学。在一定程度上,你可以报名参加县级考试,称为县级考试。之后,一级复试称为府考。再经省官学最后考试,称为院考。被录取的人是“生员”,俗称秀才。进入官学学习的生员,雅称“入潘”。学习三年,应考乡试。

一省或两省每三年在秋季集中举行一次考试,称乡试,雅称“秋季”。考生仅限于秀才,中国人称举人(类似于汉魏时期的孝廉)。第二年春天,各地举人云集京师参加全国统一考试,称会试,又称“春”,中式称贡士。大约一个月后,皇帝于保和殿亲自主持评估贡士作为排名,称殿试。宫殿试验结束后,贡士赐名进士出身。到目前为止,即使完成了功名仕途学业。

南宋以后,学院成立。学院是一家专门研究学习知识的官方机构。以科举考试为主要目的,重实学轻举业。明清两朝书院极其发达,凡州县、府、省都有一家或几家书院。掌书院被称为“山长”,一般以致仕名宦硕儒为主。所有的教授都是饱学之士,督抚疆官也亲自授课。明清时期的督抚大多政学都显赫。既是显宦大员又是学术名人,学优则仕就在这里。

凡是对实践感兴趣的人,完全不受科学考试的限制,所学贯穿历史子集,精于本业,学于广博。古代所说的学者都是通才,没有只读经不知史的人,也没有只懂诗不懂经的人。中国学术源头的经典,最初的作用是历史书,后世的历史充满了经典和意义。专业精细,博则通,两者兼备,可以精通。就中国知识而言,目前没有人能承受这个词。


解密:古人的阅读和为学治学有哪些讲究和门道?解密:古人的阅读和为学治学有哪些讲究和门道?

,,

  • 北宋杨时尊师重道:留下[程门立雪]千古故事
  •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国家”是中华民族的一个独特概念。“国家”与“家”密切相关。国家由家庭组成,只有有了国家才有家...

  • 努尔哈赤多次倡导节俭,拒绝贡品:训诫子孙戒酒
  • 《清实录》和《满文老档》记录了努尔哈赤对儿孙说的话:明朝、日本、蒙古等大国几代人修善积德,最终成就伟业的故事,以及那些...

  • 马超投奔张鲁时当过教育官员 负责讲解《老子》
  • 三国名将马超在与曹操征战失败后,又因内讧,丢失凉州,于是投奔了汉中的张鲁。张鲁安置了马超,给他一个什么样的职位呢?汉中...

  • 曾国藩的智慧:学校教育不能取代家庭教育
  • 当孩子们出现各种问题时,他们通常会把所有的责任都推给学校,这实际上是不公平的。学校教育不能取代家庭教育。事实上,儿童...

  • 为什么古人的婚姻也会【先上车后买票】?
  • 古人离不开“父母之命,媒人之言”的约束,有各种规定和制度,但在某些方面其实比现代社会更开放。在男女结婚的年龄问题上,...

  • 科举制堪比[四大发明]:与此同时,它影响了全球用人观
  • “当时西方有人惊叹,中国的科举制度是一个伟大的制度。”倪方六说,他们认为这个制度应该和中国古代发明的“四大发明”一样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