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

晚清纳赀成士人出仕出路 朝廷明码标价卖官

《复堂师友笔记精华》一书是晚清著名学者、诗人谭献的师友书信集。一看到“复堂”,就觉得亲切,有“久违”的感觉。《复堂词》是我第一次学诗时熟悉的阅读之一。五六十年前,它与周济的《介存斋论词》杂在一起、冯旭的《蒿庵词》融为一体,纳入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专选》。

谭献的学术视野非常开阔,涉猎经学、史学、诸子、校勘等方面,并有所发现。谭献一生只有名气,几次会试都没能进入进士门槛。后来,他成为了几名县级官员,通过“收钱”(一般来说,他是买官的,但这是朝廷明确标价出售的,而不是私下出售的)。它的官位不高,但交流却很广泛,虽然与他交往的高官显宦并不多,但硕儒的名人确实不少。这与谭献的生活环境(江浙宋代以来就是文人渊源)以及他的谦卑、好学、随和有关。这就是为什么这么多名士与之书信往来,积累了大量的“手笔”。

所谓“手笔”,就是亲自写信。清代科举重视书法,有意进取的文人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练习书法,留下的大部分手迹都是清晰可观的。保存朋友之间的信件,随时装成册页翻看,既回忆友情,又欣赏书法。前辈黄炎培先生的信件手写非常漂亮。听说毛主席晚年经常躺在床上看黄先生早年的信。

[img]821418[/img]

“手笔”是一个宝库,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发现。热爱书法的读者可以看到,清代士人只会写“方大圆光”的字,而不是为了应付科举考试。信中大部分都是行书或草,很多都像流水一样美丽,让人心旷神怡。对经学和儒学感兴趣的读者也可以看到谭献在这些方面的思考。从往来的信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晚清今文学派的兴起、传播和繁荣与西学东渐有关。西学并没有冲垮儒学,而是激发了儒学在社会大变革时期的再次崛起。关心世情民风的读者可能会有新的发现。比如上面提到的“纳米”就是“买官”,但这和读者熟悉的买官不一样,那是当时文人的出路。读书当官是古代常见的例子。有些学者有一定的名气,比如上学,成为学者,或者更高,成为贡生,甚至成功。有了这些名气,他们一般不会成为官员。如果他们再次成为学者,他们可以成为官员。但是考进士有多容易呢?三年一科,每科进士1200人,平均每年不到100人。按照这个比例,全国各地的读者每年只有少数人出仕。许多学者一生一事无成。

此外,晚清国家多事多事,战争频繁,战争需要钱,而清朝的年收入只有三四千万两银子。如果第一次鸦片战争包括《南京条约》的赔偿,将花费2000多万元,清朝的祖先制度将“永远不会被赋予”。我在哪里可以找到这笔钱?无非是开源节流,开源中有一个就是“收钱”为官(名声好,不卖,而是对朝廷贡献者的回报)。朝廷划出一些官职,可以卖给一些特定的人。这就成了一些学者的出路。

谭献为官,著名大臣张阴桓也是,龚自珍书法不好,长期考试不及格,也是内阁中书(后来又中进士)。晚清士人当官又多了两条路,即“纳米”和“从军”。社会不歧视那些“纳米”的人。“笔记”中的第一封信是当时浙江巡抚杨昌。同治13年未能通过考试的谭献,43岁,决心成为一名官员,但他没有足够的钱。作为一名顶级官员(来自湖南的名人只是一名学者,跟随曾国藩和其他高级官员),他听说谭献经济困难,于是寄来了2202银子和这封信。信中称他为“仲修仁弟大人足下”,告诉他官场拥堵,人情险恶,不能凭气质做官,临行以“智圆行方,胆大心小”八字为礼。他的老师杭州知府薛时雨是安徽人,谭贤也是安徽的县官。他还在信中告诉他,安徽远不如杭州繁荣。尤其是战后,日常生活非常枯燥乏味,但事情很便宜。他应该安于孤独,认真工作。他不应该在“出处”(官员和退休)周围走来走去,我希望他能很好地完成这位官员。从这些信件的劝诫和鼓励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社会氛围,“纳米”为官已经成为士人出仕的正当出路。


晚清纳赀成士人出仕出路 朝廷明码标价卖官晚清纳赀成士人出仕出路 朝廷明码标价卖官

,,

  • 曾国藩简介:晚清名臣曾国藩的传奇生活
  • 曾国藩生平简介 曾国藩(1811-187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他从湖南双峰一个偏远的小山村带着一个学者来到北京...

  • 李鸿章是土豪劣绅:资产约10亿元
  • 不用说,李鸿章有钱。他在中国工作了几十年,不可能一辈子都不经营自己的生活。他为中国一代洋务,不可能帮助五兄弟“脱贫致...

  • 揭秘晚清最美的格格王敏彤:一生只爱溥仪
  • 晚清最美的格格,一生只爱溥仪一人: 王敏彤爱新觉罗·玉朗的孙女,他的父亲是完颜立贤(军机大臣完颜崇厚的孙子),他的母亲是...

  • 揭露重臣曾国藩的遗嘱四句话:让后代不出败家子
  • 晚清重臣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被誉为“晚清第一名臣”、“官场楷模”。他扭转了潮流,帮助晚清王朝死亡,在“同光中兴”中发挥了中...

  • 曾国藩九弟曾国权:晚清官场上最叛逆的官员
  • 钟叔河先生整理编辑的《曾国藩家书全编》上、中、下三卷,有七八十万字。我买这套书好几年了,当年看过一次,开卷就扔了。不...

  • 解密:晚清重臣李鸿章历史上流过三次眼泪
  • 李鸿章之泪 从17世纪中叶到第二次世界大战,随着资本主义的出现和发展,西方列强的崛起走上了向外殖民、掠夺其他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