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志是古人在墓中刻有死者生活故事的石刻,在韵语的结尾有一个名字叫墓志铭。墓志铭通常分为两部分:序文称为“志”,北朝隋唐多用文字写,宋、元、明、清多用散文写,描述死者姓名、家庭背景和生活故事;“铭”是用韵文写的,主要是为了悼念和赞美逝者。
(志盖正方形,边长66.5厘米,厚9.5厘米。志高67厘米,宽67.5厘米,厚8厘米,篆盖“明高封将军神枢八营参将鸣环马公墓志铭”4行,行5字。两边题“后世陵谷变迁,仁人君子见而掩之,幸非!“三行26字”,如孤子马弘祖等。第一行题为“明高封将军神枢八营参将鸣环马公墓志铭”20字。35行志文凡,满行34字。叶纹四面雕刻。)
墓志是什么时候起源的?学术界至少有五种说法:
一是“秦朝说”。
1979年底至次年6月,秦陵考古队在始皇陵封土西赵背户村发掘了32座秦朝刑事徒墓,共清理了18件19人(其中1件刻2人信息)。大约公元前221年至210年,这些文字非常简单,主要是为了记录囚犯的姓名和地籍。这些秦朝的墓是中国发现的最早的墓志。
第二,“西汉说”。这一说法主要见于文献史料。比如清代学者叶昌炽的《语石》引用王畅的《金石提编》说:“《西京杂记》说,前汉杜子春(约前30-约公元58年),临终作文刻石,埋在墓前。据《博物馆》记载,西京时,南宫的卧室里有《醇儒王史威长的葬铭》。这个志铭的开头还没有传下来。”
[img]821122[/img]
第三,“东汉说”。在学术界,1929年出土于洛阳东北郊的东汉延平第一年(106年)《贾武忠妻子马江墓》被认为是中国发现的最早用石头雕刻的墓志,因为死者的姓名、家庭背景、生活事迹和死亡日期都很详细。学者罗振宇曾经说过:“汉人葬记前所未有,这是墓志的起源。”(辽居草案)。考古学家马恒、赵万里等人也主张了这一点。
在洛阳金石文字博物馆,有16块“东汉刑事砖”。全国各地的劳动者都派往洛阳做苦力。死后,他们找到了一块砖头来记住它,记录了刑事部门、刑事性质、监狱名称、刑事名称、姓名和死亡日期,并埋葬了死者的骨头。例如,其中一本“东汉少府若卢砖铭”上书隶书23字,文字为:“右边没有少府若卢坤钳徐孟延平元年6月19日物故”。朱晓辉认为,刑事砖的发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氛围,“非常人性化”。
第四,“魏晋说”。自东汉建安十年(205年)以来,曹操因频繁的战争、政治动荡和许多墓葬被盗,“认为世界正在衰落”下令禁止纪念碑。黄三年(222年),魏文帝下令取消墓地上的所有设施和标志。也许世界仍然希望追求死者,所以墓志铭的形式被埋在墓地里。
五是“刘宋元嘉年说”,以往大部分都是关于墓志起源的。这是刘宋大明八年(464年)的《刘怀民墓志》,早年出土于山东益都,现已知,是最早自称“墓志铭”的石刻。在这块方形石刻上,第一本题为《宋故建威将军齐北海二县太守笠乡侯东阳城主刘府君墓志铭》的书,志文和颂文齐全,直接证明了这种墓志文字的性质。清代端方《陶斋藏石记》卷五云:“刘怀民志作于大明七年,适承元嘉之后,这个志铭文字的时代也是如此。”
(韩谦,兰州人。二年进士天启。任宿松(今属安徽)知县,革除鲁、芦诸税。溧阳(今属江苏)知县,除了水运不良规则,平反冤狱。升重庆知府,治理征敛之弊,人民支持。兰州人王世楠,万历四十年举人,湖广永兴(今属湖南)知县。万历四十三年举人单浚,北直隶饶阳(今河北)知县。本志描述了马德家族及其守卫兰州以北长城的军事生涯,以防止鞑靼入侵。马德(1571-1623),字性之,号鸣环,兰州人,早年与父亲宁夏游击马跃龙(见前志铭)守卫朔方,因军功从小旗长到神枢八营参将,万历间与临巩兵备道荆州军作战,荆称为“干城之器”。)
墓志的起源众说纷纭,但墓志的意义定义为四:一是墓主,二是埋在墓中,三是载体相对固定,四是有一定的写作格式。
解密:古代中国人什么时候开始有墓志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