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一年,袁绍、韩馥等关东诸将商议,公推幽州牧刘虞为帝,以对抗控制汉献帝的董卓。然而,这一提议却发现了刘虞本人的强烈反对。刘禹疾言严厉地对袁绍使者说:“今日下崩塌,主上蒙尘,我被重恩,未能清雪国耻。诸君各据州县,宜尽心尽力,反造逆谋相垢污耶!刘宇说,如果袁绍和其他人必须强迫自己,他们会选择逃离匈奴,永远不会回到中原,宁愿死也不愿成为皇帝。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权力情节。人民想当官,官员想当更大的官。不管他们有没有资格,大多数官员都希望成为更高层次的皇帝。那刘虞为什么反应这么大呢?看看当时的世界形势,刘虞是否有可能成为皇帝。
袁绍和韩馥商量支持刘虞时,曾提出自己的理由,“以朝廷幼冲,逼董卓,远离关塞,不知是否存在,幽州牧刘虞,宗室贤俊,想公立为主”。董卓入京后,为了迅速确立自己的威信,废除了少帝刘辨,并为汉献帝设立了渤海王刘协。汉献帝只是一个十岁的孩子,周围是否有其他强大的外戚力量,朝政完全由董卓控制。之后,董卓杀死了刘辨,逼死了何太后,杀死了朝廷的一些王公大臣,比如袁绍在首都的所有亲戚。董卓的暴行。引起了全世界诸侯的不满,关东诸侯聚集在反董的旗帜下,公开推袁绍为盟主。
但只要董卓手里有汉献帝,就有最高发言权,袁绍等人起兵,名义上只是清君侧,不是谋反。关东诸将遵守还是不遵守长安打着汉献帝旗号的董卓的命令?遵守对自己不利,不遵守又是对皇权的蔑视。因此,袁绍等人声称汉献帝太年轻,被董卓逼迫,发出的旨意自然是矫诏。而关山远离,汉献帝可能早就被董卓杀害了,更不用说遵守长安的圣旨了。袁绍和其他人认为,只有当一方建立另一个朝廷和君主时,他们才能完全摆脱被董卓绑架的尴尬局面。这是袁绍想要建立新君的主要考虑因素。那为什么要选刘虞呢?
[img]819926[/img]
刘虞是汉东海恭王的五世孙,原本是汉朝的宗正(管理皇家事务),在皇室中享有盛誉。汉灵帝末年,考虑到幽州黄巾猖獗,刘虞被任命为幽州牧。在担任幽州牧的过程中,刘禹对人民仁厚宽容,对周边的乌丸、匈奴等少数民族也采取了招抚政策,受到了人民和少数民族的好评。几年来,刘禹治理幽州,人民富裕,周边州县来到幽州的人数超过100万。因此,袁绍才认为“幽州牧刘虞,宗室贤俊,欲公立为主”。
为什么袁绍、韩馥在东汉末年要以刘虞为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