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元武宗“尊孔”?元大德十一年九月(1307年),刚刚即位的元武宗玺书加封孔子“大成圣文宣王”。为什么要加“大成”二字?孟子说:“孔子被称为集大成。也集大成者,金声玉振之也。元代儒臣阎复对此解释说:“盖言孔子集三圣之事,为一大成之事,犹作乐家集众音之小成而成。”阎复因此赞叹道:唐、宋对孔子的徽美之称,“孰若我朝以孟子之言为准,以圣誉圣之深而闻名!”
从字面上看,元朝对孔子的尊重确实超过了唐宋两代。此外,孔子“成为圣文宣王”的不是元世祖采用汉法,也不是元仁宗、元英宗、元文宗等皇帝,他们有深厚的汉文化修养,倾向于进一步实施汉法,而是元武宗,汉文化修养最浅、最保守的皇帝之一。连元武宗似乎都这么尊重孔子,孔子在元朝的地位真的很高!元武宗真的尊重孔子,崇尚儒家吗?
元武宗从十几岁起就守护着漠北,与海都、都哇等叛王作战。因此,他几乎没有受过中国文化的教育,这与中原传统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相当分离。在武宗朝,政治制度、官员任命和文化政策都偏离了中国文化的轨道。例如,中央政府的主要官员大多使用他们的潜宅老人或胆怯的薛人,而那些具有中国文化修养、熟悉中原传统王朝统治制度的(中央)官员大多被排除在外。中汉政府官僚不仅少,而且职位低。一、二儒臣作用不大。而且,武宗嗜酒好色,历史上称他为“只曲疽是沉,姬嫔是好”,就是整天沉浸在酒糟和温柔的乡村。这样的皇帝会尊重孔子,发布加封孔子尊号的诏令,难道不奇怪吗?原来,始作俑者是武宗朝儒臣、翰林学士阎复。
阎复字子靖,山东高唐(今属山东聊城市高唐县)人,年轻时曾师名儒康烨,元世祖忽必烈时用名儒王磐荐,供奉翰林院,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晋升翰林学士,并在河北河南道提出判决。阎复成宗时曾上疏建言在京师建宣庙学,给孔林洒扫28户,祭田5000亩。可见阎复是儒臣,对孔子和儒学有着深厚的感情。
严复拜翰林学士承旨大德四年(1300年),阶正奉大夫。大德十一年,武宗即位,阎复仍拜翰林学士承旨,高级荣禄大夫,遥授平章政事。元代翰林院是职掌起草诏书的机构,大德九年升为正二品。阎复是翰林院最高级别的官员之一。阎复在武宗至大三年的《加号大成诏书碑阴记》中说:“大德丁未秋,近臣传旨,议加至圣文宣王称号。臣复缺乏翰林,被提前讨论。……宜加号。奏可。玺书锡命。臣复职当具草,继已颁布天下。可见阎复是加封孔子尊号的倡议者之一,也是加封孔子制诏的起草者。
[img]819840[/img]
与阎复支持武宗争夺王位有关,武宗可以接受阎复的倡议,加封孔子“大成为圣文宣王”。武宗的即位诏书是阎复写的。诏书称武宗为“世祖曾孙之地,裕宗正派之传,以功以贤,宜得大宝”,大力吹捧武宗争夺王位的“合法性”和“合理合法性”。可见阎复与武宗关系密切,能得到武宗的信任。更重要的是,武宗为孔子追封尊号,维护蒙古对中原汉地的长期统治。
阎复写的《加封孔子制》说:“我编承丕绪,敬仰休风。循治古之良规,举追封盛典,加号大成为圣文宣王,遣使阙里,祭以太牢。于戏!父子之亲,君臣之义,永远是圣教之尊;天地之大,日月之明,奚馨名言之妙。尚资神化,佐我皇元。可以看出,借助加封孔子尊号,粉饰文教,淡化武宗朝倒行逆施的政治,笼络汉族官僚和士人,维护其统治。武宗加封孔子尊号的真正目的是“尚资神化,佐我皇元”。
武宗加封孔子尊号的另一个重要目的是利用孔子的纲常礼教,即“父子之亲,君臣之义”,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处理他与皇太子的关系,也是他的弟弟爱育黎拔力八达,让爱育黎拔力八达遵守“君臣之义”,忠于他。武宗的皇帝宝座原本是他弟弟抢来的,他用强大的武力强迫弟弟放弃。
1307年元成宗死后,由于成宗子、皇太子德寿早逝,皇位继承危机发生。布鲁罕皇后居中用事,控制朝政,试图拥立安西王阿难为皇帝答案。回到大部分(今北京),依靠右丞相哈拉哈孙和汉人侍从李孟的策略和协助,发动了流血政变,一举消灭了卜鲁罕皇后及其党羽,夺得了王位。但回答自己的长子海山军功出众,得到了蒙古诸王贵戚众多将领的支持,以强大的兵力威胁,在上都是皇帝,是元武宗。不久,立其哥爱育黎巴力八达为皇太子,同意兄弟、叔侄相承。然而,由于武宗和皇太子的教育不同,政治观点也不同,冲突和政治斗争是不可避免的。武宗尊孔的目的之一就是用孔子的“君君臣”纲常礼教来约束皇太子爱育黎拔力八达。
武宗听从阎复的倡议,以诏书的形式加上孔子“成为圣文宣王”的尊号,无疑对元帝国继承尊孔崇儒的传统具有积极意义。那么孔子在元代的地位真的提高了吗?其实不然。武宗朝政治以封爵过度为特征,多次向诸王贵族和中央政府官员加入官爵,滥封遥授。就连拱卫直也指挥使马谋沙“屡胜”,也遥授平章政事;皇太子乳母李氏也被封为寿国夫人。儒臣张养浩当时批评道:“自有国以来,名器之轻,不是今天。武宗时期的王、公等封赠就像儿戏,就像后世大师的封号泛滥。在这样一个礼物泛滥的时代,孔子的“大成至圣文宣王”尊号值几何也可想而知。
为什么元武宗要大肆尊重孔子?尊孔另有隐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