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在宦官专权的时代,没有一个是政治清明的,而宦官的灾难最严重的是唐朝。唐初,统治者接受了历史教训,对宦官有明确的限制。他们只用于侍侯皇帝、妃嫔和管理宫殿事务,不得干涉政府事务。开元末年,唐玄宗荒于政务,宠倚宦官高力士。当时高力士权势显赫,贵盛无比,外面演奏的表文要先送给他,小事由他直接处理,大事才演奏唐玄宗。太子李亨称他为二哥,诸王公主称他为阿翁,徐称他为爷,唐玄宗本人称他为将军。
它的权力之大,可见一斑。然而,高力士并没有野心。他死后像奴才一样忠于唐玄宗。安史之乱后,宦官势力在混乱中恶性膨胀,失控。特别是宦官专权自设立枢密使和左右护军中尉官职以来,得到了制度上的进一步保障。这两个官职都是宦官专任的。前者的职责是将以下章节转移给皇帝,并将皇帝的法令下达朝臣。因此,宦官可以参与国家秘密,上下手;后者领导神策禁军。神策禁军是国家的主要军事力量之一,负责守卫皇宫。皇帝实际上是在宦官的监督下。
安史之乱后,唐朝宦官势力开始坐大,唐德宗任宦官掌管禁军,成为定制,从此宦官势力变得不可抑制。宝历二年(826年)十二月,唐敬宗被宦官刘克明杀害,另一位宦官王守澄立文宗为帝。文宗对宦官的专权一直不满,大臣李训、郑注知道文宗有反抗之心,便与文宗密谋杀宦官。在王守澄的介绍下,李、郑两人能够进入朝廷任高职,文宗认为与两人谋事不易引起宦官的警惕。
[img]820458[/img]
当时外人只知道李和郑依靠宦官擅长威福,却不知道他们原本和文宗有别的秘密。大和九年,文宗以李训之谋,杖杀曾参与杀害唐宪宗的宦官陈宏志,不久又以李、郑之谋赐王守澄死亡。尽管李、郑两人的共同目标是消除宦官专权,但两人开始争功夺利,发展成势不双立的局面。9月,李培被提升为首相,并将郑注派往其他地方担任凤翔节日使者。表面上看,他是一名助手,但内部还有另一个计划。如果清除宦官的计划成功,下一个目标是郑注。
甘露变化的背景:宦官势大 掌握禁军控制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