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北京发生了一场火灾,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我不禁想,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大多数以木材为建筑材料的古代中国是如何对应火灾的。翻阅资料后发现,中国人早就采取了应对火灾的措施。 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早在黄帝时期,就明确提出要有节制地使用火,并设立了专门管理火灾安全的官员,称为“火政”。 宋代,中国出现了专业的消防队。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夜间巡逻”,督促居民按时熄灯,消除火灾隐患。火灾发生后,各支部队密切配合,运水灭火,抢救人民,井然有序,有专职人员维护秩序,防止人们趁火抢劫。 [img]820613[/img]
清末,南京火灾频发。时任两江总督的李鸿章从上海洋炮局购买了四条新的消防水龙。当时,一旦南京发生火灾,当地驻军也将参与灭火。他们主要负责维护秩序,帮助灭火队运输水,防止火灾蔓延。这有效地减少了火灾造成的损失。
[img]820614[/img]
为了应对火灾,古人还开发了许多灭火器具,除了基本的大水箱外,还有形状长圆、提梁的水桶,以及水袋、水囊。水袋是由马或牛皮制成的。它可以装300或400公斤的水,用嘴密封,插入一根中空的竹子。水可以通过竹子流出。发生火灾时,消防队员抓住竹子向火点注水。水囊由猪或牛的膀胱制成,里面装满了水,着火时,把水囊扔到着火的地方,水囊烧坏了,里面的水就可以灭火了。
[img]820615[/img]
明代出现了一种叫做“唧唧”的灭火装置,可以说是当时非常先进的设备。它既能吸水又能喷水。 在当今社会,消防安全尤为重要。每个人都应该提高防火意识和应对火灾的能力,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火灾造成的损失。
历史揭秘:古代科技落后的人们如何应对火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