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借荆州——借不还。这句歇后语基本上是中国人都知道的,也就是说刘备在耍赖,不还东西。
但与此同时,细心的网民也应该感到困惑:赤壁的胜利是孙和刘共同赢得的。为什么曹操失败后留下的荆州土地是孙权,为什么刘备在历史上向孙权“借荆州”?
许多学者真的不明白这个问题,所以他们只是声称刘备从未向孙权借过荆州;孙权向刘备还荆州是不合理的。十年前,易中天先生在《品三国》(下)一书中遵循了这一观点。
如果刘备从来没有像易中天说的那样“借荆州”,那么为什么孙权不断要求刘备还荆州呢?为什么刘备答应把荆州还给孙权呢?孙权和刘备都是疯子还是傻瓜?显然,易中天低估了古人的智商。
事实上,困扰易中天的问题并不难回答。刘备想向孙权“借荆州”,这是孙刘两家在赤壁战争前的“江东和谈”。这次“和谈”的基调之一是孙权应该负责分配战后的胜利成果。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理解周瑜为什么要把刘备分成南郡南岸;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理解刘备为什么在“见权”(《三国志》中。周瑜传)和“复从权借荆州数郡”(《三国志》)。在进攻荆南四郡之前,主传引入了《江表传》。
[img]820361[/img]
那么,为什么孙权能在“江东和谈”中占据主导地位呢?那是刘备被曹操军队追赶,像一只失去家人的狗一样害怕。刘备赢得了孙权的帮助,获得了救命稻草。@ 诸葛亮曾急迫对刘备说:“请奉命求助于孙将军。”(《三国志》。诸葛亮传》)
由于刘备在寻求帮助,而孙权在寻求帮助,双方的和谈条款自然有利于后者。虽然《三国志》没有记录《江东和谈》的条约内容。但从后来的发展来看,“江东和谈”给了孙权很大的好处。我们有理由认为,荆州在“江东和谈”中的胜利必须属于孙权的相关规定。
由于荆州的胜利由孙权分配,刘备太少,不能抢劫,只能借。孙刘家族之间的“荆州之争”有很多摩擦,但刘备从未说过荆州是他自己的领土,也从未当面否认过“借荆州”的说法。
鲁肃曾指责关羽:“国家区本以土地借清家,清家军败远来,无以为资故。今已得益州,既无奉还之意,但求三郡,又不从命。鲁肃在这里明确指出,我们借地给你,你却耍赖皮不还。关羽不能否认这一点,只好王顾左右对他说:“乌林之战,左将军身在行间,睡不着,努力打破魏,怎么会徒劳,没有土壤,足下来收地邪?"他的意思是刘备将军立下了如此巨大的功劳,总应该有一个立足之地,你们为什么要收回这些土地?事实上,关羽的话已经默认了“借荆州”的说法。
鲁肃对关羽的话毫不客气地攻击道:“你这样说是不对的。刘豫州向我们求助的那一刻,恐慌如丧家之犬,那一天比现在差得多。我主孙权可怜刘豫州,才保护救济他。出乎意料的是,刘豫州居然别有用心,已经得到了益州,但还是想占据荆州之地。是可以忍受的,是不能忍受的?即使是普通人也明白这个道理,更不用说一个了××××人呢?听说见利忘义的人一定没有好下场。假如我们不遵守道德公理,只想欺负,又怎能得到别人的支持呢?”
(三国志。“否则,鲁肃传”肃说。开始和豫州观看长阪,豫州之众不当一校,计穷虑极,志势弱,图欲远逃,望不及此。主上矜民无所爱土地士人的力量,使得有所谓的豫州不济,而州独饰,德德好。现在已经借手于西州,又想把荆州的土建起来,斯盖凡夫所不忍行,而整领人物的主人却是!闻贪而弃义,必为祸阶。我的儿子属于重任,曾经不能明道处分,以义辅时,而欺负弱众以图为争,师曲为老,将如何得济?羽无回答。准备割湘水为界,于是罢军。)
鲁肃的慷慨陈述让关羽“无法回答”。这也表明,“江东和谈”给了孙权分配荆州胜利的权利,这也是刘备无法挣脱的绳子。
后来,孙刘和他的家人在赤壁战役中击败了曹操。刘备度过了生存危机,突然意识到自己在“和谈”中遭受了太多的损失。为了突破“江东和谈”的束缚,他在京口借地,表刘琦为荆州刺史,自领荆州牧。即使他使用了这一系列手段,他也不敢否认“借荆州”的说法。面对孙权要荆州的行为,刘备曾向孙权承诺:“凉州必得,荆州必得。""三国志。先主传)。
刘备借荆州背后的难言之隐:关羽说出了惊天动地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