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拥有大量的权力,在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有个人的好恶,不可避免的情感使用,权力悲剧不时发生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然而,在古代皇帝中,像唐太宗这样理性地使用最高国家的权力是独一无二的,也值得一本特别的书。那么,他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特征呢?
从个人角度来看,唐太宗渴望求治,他的夺权是逆取。
贞观修《晋书》20年,唐太宗有一些讨论,让人一眼就知道是在谈贞观的治理和玄武门的变化。唐太宗觉得真的不明白为什么人会这样。我记得一件坏事,做了很多好事,但我记不起来了。唐太宗改变历史记录的唯一途径就是治理世界,为自己树立纪念碑。
[img]818802[/img]
周围大臣接受建议的作用。
唐太宗的大臣们都来自隋末,对国家人民有着深刻的认识,对国家走向何方有着深刻的思考。他们全心全意地考虑国家事务,要把国家建设好。读贞观故事,让人感慨的地方特别多,换个时代,换个主人,事情肯定不是这样处理的。比如公主结婚是皇后生的,皇帝想让女儿多带嫁妆。换个时代没什么。谁能管这件事?有什么不对吗?但魏征可以出来阻止,认为不符合礼法,影响会不好。皇帝可以接受,皇后可以接受。唐太宗和他的大臣公私分明,即使是私事也是从国家角度考虑的。他们可以认真对待如何维护皇帝形象和国家政府形象,知道错误就改变。一个理性占上风的统治集团,创造了自己的贞观之治。
[img]818803[/img]
魏征的《劝太宗十思疏》
们强调法治,贞观之治是典型的人治时代。
如果人类治理能够充分调动现有人员,统治集团能够合理利用权力,他们也能达到很高的治理水平。以德化民,以德治国,人治重要。孔子说:它的身体是正的,不允许;它的身体是不正确的,虽然不允许。统治者要率先垂范。接受大臣的批评,承认自己的错误,是唐太宗治理世界上最受称赞的地方。皇帝自觉接受监督,意味着最高权力接受监督和批评,无疑对朝廷的决策大有裨益。
贞观的第一年,许多地方认为岭南有政治问题,唐太宗相信,决定派10万军队去讨伐。魏正认为证据不足,派特使去了解,发现这完全是一个虚拟的惊喜。唐太宗称赞魏正,说一个特使赢了我的10万名士兵。
[img]818804[/img]
唐太宗君臣图
贞观治理的另一个重要经验是重视人民
从历史教训来看,几乎所有历代失败的王朝都没有处理好朝廷与人民的关系,或者忽视了人民的利益,最终埋葬在人民暴动的愤怒中。隋朝是唐初朝廷最令人震惊的教训。隋朝国家强大,统一了长期分裂的中国,隋朝政府丰富,唐朝开国多年后,关中地区仍在吃隋朝的粮食。但隋朝却迅速灭亡,即国富民穷,两极分化。隋朝的事实证明,只有国家富裕,才有严重的政治危机。
[img]818805[/img]
唐太宗
贞观之治告诉我们,权力的本质目的不是享受,而是贡献。权力作为超社会的一种能量,如何为国家和社会服务是根本。作为掌权人,如何接受理性约束和社会监督,使权力的运作符合原有目的,是社会幸福的最大公约数。一千多年前,古代皇帝仍然可以这样做。后人没有理由削弱权力的建设功能,增强社会破坏性
贞观之治:权力的本质目的不是享受,而是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