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镇压太平天国的行动中,由官员组织的三支军队一直是军队的主力军,即曾国藩的湘军、左宗棠的楚军和李鸿章的淮军。但在镇压太平天国后,李鸿章的淮军和左宗棠的楚军都存在了一段时间。此后,在部分淮军的老基础上,还成立了北洋军,北洋集团成为清末和民国初期的一股巨大力量。但三支力量中最强的湘军却退出了历史舞台,那么曾经不可一世的10多万湘军到底要去哪里呢?
第一,在朝廷军队屡战屡败的情况下,地方军队开始拔得头筹
1851年,魔教头子洪秀全在广西发动起义。当时,清廷主要关注沿海地区,不太关心西南边境的广西。然而,清廷防御力量薄弱的广西发生了大起义。起初,洪秀全想在广东发动起义。然而,广东有着浓厚的书香气息,洪秀全的三脚猫知识根本无法愚弄人,因此不得不改为广西。淳朴的人被这个家伙欺骗了,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崇拜上帝完全是一个幌子。西南地区起义后,清廷没有把他们当回事,清朝也没有看到任何场景。但这些人越来越勇敢,朝廷派出的军队根本无法完全消灭这些太平军。永安突破后,太平军一路流向湖北。
经过一番激战,湖北省会武昌陷落,随后太平军顺江东进,一路攻破安庆、芜湖,最终占领南京。南京的失败对清廷的打击很大,南京是东南地区的经济政治中心,这意味着清廷对整个东南地区失去了控制。更重要的是,此时的太平军已经成为气候,清廷军队一败再败,根本无法镇压。由于没有成功,太平军甚至派出部队进行北伐。由于八旗已成为花架子,绿营已基本丧失战斗力,清廷在与太平军打交道的过程中,不得不依靠这些地方团练武装。就像嘉庆时期用团练白莲教大起义一样,曾国藩此时回老家组织军队。然而,刚回家的曾国藩非常高大,在极度侵蚀的官场到处碰壁,甚至军队的粮食也成了问题。
[img]819507[/img]
第二,三大地方军队最终消灭了太平天国,太平天国纵横南北
曾国藩在处处碰壁的情况下,逐渐认识到个人道德与肮脏现实的差距,开始体会到“外圆内方”的内涵。此后,曾国藩逐渐真正融入官场。曾国藩的湘军是包围太平军的最强大力量。严格地说,这支力量属于私人军队,服从曾国藩的命令,但不必指望朝廷指挥。尽管湘军在战争中也不止一次失败,曾国藩也多次陷入绝境,但他总能绝处逢生。太平天国内的死磕帮助曾国藩大忙,天京王杀王的场景一再上演,洪秀全自断羽翼。最后,湘军开始在对抗中取得优势。与此同时,左宗棠的楚军和李鸿章的淮军也相继崛起,三大集团攻击太平军。洪秀全不懂军事,一再盲目指挥陈玉成和李秀成,最终造成一步步被动的局面。
从1863年开始,李鸿章进入江苏,左宗棠负责进入浙江,而曾国藩的湘军则全力对付天京的洪秀全。1864年,经过反复激战,天京破,湘军进城。洪秀全此时已死,儿子逃到城外。消息传回北京,年轻的慈禧太后和小叔子奕䜣开心的时候也开始警惕曾国藩。曾国藩这个人非常小心,攻克天京时,12万湘军被解雇了一半。其余的湘军留下部分留在江南,其余基本都返回湖南。随着时间的推移,返回湖南的湘军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张之洞的南洋军有一些湘军老人参加),但江南的湘军一直保留着。湘军集团一直认为江南地区是自己的私人领地,他们不允许别人染指这一地区,著名的刺马案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3.40年后,湘军完全成为历史
湘军一直存在到20世纪初,长达40年。在此期间,无论谁担任两江总督,都与湘军集团有着说不清的关系。它们属于相互利用的关系,但湘军的发展远不如李鸿章的淮军。淮军在19世纪末成为清朝的支柱。不幸的是,在甲午一战中,李鸿章的家人几乎赔光了。两江总督刘坤一直保持着湘军的剩余力量,他的原则是永不出头。庚子战争后,清廷对南方省份的控制力明显下降,湘军也有了一定的发展。而与张之洞的南洋势力遥相呼应,使清廷一时无奈。但在20世纪初,情况发生了变化。袁世凯推出了军制改革,以使北洋家族占主导地位。正中摄政王载枫下怀,他立即开始实施这一政策。结果,张之洞的力量受到了极大的损害,而湘军的余部则成为了完全成为历史的对象。
解密:李鸿章10万湘军镇压太平天国后去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