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史学大师陈元首先提出全面校订和清理这本书。他的想法见于1936年出版的《以册府校薛史计划》(收入《陈垣史学论文集》第二集,中华书局1981
)一篇文章认为应该先编制四个目录,然后根据四个目录互相阅读两本书,注明是否存在,然后逐字校准,写文本。这个计划,非常仔细和可行。得益于这些比读,他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旧五代史》的重要论文。1959年,陈垣在中华书局影印《册府元龟》的序言中提出了一个新的想法:“乾隆四库馆薛五代史的编辑,大部分本可以由《册府》编辑,这是《册府》的习俗,外面有很多。《永乐大典》是一本孤独的书,藏在内府里,于是宣传采用《大典》,而《册府》只能作为补充。“这可能是一种特别强调其重要性的说法,实施情况不明确。
在“文革”的特殊时期,中华书局校点本《旧五代史》的整理工作进行了。一开始由陈垣承担,后来由复旦大学中文、历史两部分教师承担,由高层干预。作为整套《二十四史》的一部分,风格是整理旧书而不是另一本新书。因此,校点本对清理系统的文本进行了全面的清理和会议,可以说是清理系统的集成,但并没有突破这一基本框架。近年来,一些学者对《出版说明》中“因禁忌而改变的文本,除了影响文本意义外,一般不再改变”提出了质疑。虽然这是合理的,但它似乎超出了当时的分类规范。
[img]817714[/img]
在现存古籍中,《旧五代史》引用了《永乐大典》、《册府元龟》、《太平御览》、《新五代史注》、《资治通鉴考异》、《资治通鉴注》、《容斋随笔》、《广卓异记》、《通历》、《类要》、《方舆胜览》、《锦绣万花谷》、《职官分纪》、《折狱龟鉴》、《古今姓氏辩证》、《玉海》、《能改斋漫录》、《大事记续编》、三十多种书,如《天中记》。其中一部分是清代的通行书,但疏忽大意,没有检索到。有些不太明显。比如《类要》只流传钞票,《通历》后由阮元奏进,《古今姓氏书辨证》刚从《永乐大典》中编辑出来。这些作品引用了《旧五代史》,有的直接标注了引用这本书,很容易获得资金,有的没有解释,比如《通历》。但是,只要把它的相关五代史文和《旧五代史》与《旧五代史》进行比较,不难发现这部分都是根据后者编写的。这些作品中引用的《旧五代史》有的直接表明引用的书容易获得资金,有的则没有解释,比如《通历》。但是,只要把它的五代史文和《旧五代史》和《旧五代史》进行比较,不难发现这部分都是根据后者写的。当然,《旧五代史》的主要依据,或者五代文献保存的两个渊源,或者《永乐大典》和《书府元龟》。
毕竟收录在二十四史的《旧五代史》还是“编本”,有些纪传零散,十二篇志中的序言只有一半。后世历史学家对此深感遗憾,总期待有全貌的《旧五代史》从民间再现。20世纪30年代,有消息称安徽藏有一套金朝期刊《旧五代史》,后来传说藏在上海,但经过调查,至今仍未出版。经各家研究考实,今天的《旧五代史》发现乾隆时期从《永乐大典》抄出的原文,已被清朝史官篡改。著名历史学家陈元曾专注于《旧五代历史编辑》三卷,依次将乾隆编辑本凡194篇文章与《府元龟》进行比较,总结出清朝历史官员增删挖补的十大类别具有政治意图。因此,们在研究和引用《旧五代史》时,应该对其进行鉴别。
复旦学者陈尚君完成了700万字巨大的《全唐文补编》,历时20年的艰苦严谨治学。、在复旦大学百年校庆之际,中国图书局和复旦大学出版社隆重推出了《旧五代历史新编辑会证》。这是中国文史研究领域的又一重大收获。
《旧五代史新编会证》是二十四史之一的《旧五代史》的最新编辑。抗日战争前,历史大师陈元提出了重新校订这本书的想法。在过去的20年里,海峡两岸的许多学者都提出了这一倡议,但由于文献极其复杂,这项工作还没有完成。从1994年开始,陈尚君教授花了11年时间编辑这本书。全书320万字,内容大幅增加和修订。据不完全统计,共重新编辑记录、传记、志53篇,新增列传60篇,删除误收人9篇,增加数万篇逃逸文章,改变、修订、删除、B正近1万篇历史文章,适当调整了原书的编排,同时附录了五代实录的100多万字。它提供了相对完整和可靠的文本,是清朝24年历史的新文本,全面清理了五代复杂的历史事件,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历史文献,揭示了基础和删除文献的基本面貌,创造了一个新的例子。
旧五代史的版本历史:旧五代史有哪些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