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唐代中日混血儿多?
从公元7世纪初到9世纪末大约264年,为了学习中国文化,日本派遣了十多个唐代使团到唐朝。其次,中日文化交流史上前所未有的盛大举措,规模大、时间长、内容丰富。
最典型的第七次到第十次(669)~733年)遣唐使,使团规模较大,一般为四艘船,五六百人,约为战前的两三倍。
在两国使者中,有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不仅肩负着国家使命,还有血缘亲情。他们是唐朝的混血儿。
[img]818272[/img]
在唐日200多年的交往中,还有很多日本人在唐结婚生子,也有唐人在日本结婚生子,混血儿应该不小。虽然有些人没有加入使者队伍,但他们也为两国的交流做出了贡献。比如734年,唐代音乐家袁晋卿、皇甫东朝及其女儿皇甫作为第十次送唐使的护送,后来留在日本,他们的混血后代也热衷于传播唐代文化。
公元717年(唐开元五年),日本第九批将唐使送入唐朝。在这些使者中,有著名的中国人阿倍仲麻吕。这是盛唐的巅峰。
第九批遣唐使回国后,即公元718年(日本养老二年),大和朝廷进一步完善旧法令,形成养老法令。
中日历史上最友好、文化交流最密切的时期终于开始了。直到公元894年,日本单独派遣唐使,中日历史上真正友好的时期才结束。
日本回味千年日本的一堂课
作为一场涉外战争,白江口战争对日本的威慑仅次于二战后日本对美国人的恐惧。
听说日本舰队全军覆没,日本朝野震动,立即做好本土防御准备,让唐军乘胜进攻日本。大和朝廷在不安中度过了半年,终于等到了唐朝的人。他们不是全副武装的军队,而是百余人的使者团,由主持百济事务的刘仁轨直接派出,从大唐熊津州来到日本对马岛。
以天志皇帝和大臣镰刀为首的大和朝廷,面对唐代使团,只下令拖延会议,然后做了谨慎的接待工作:一方面拒绝唐使进入日本大陆,另一方面,五年前派遣唐使副使金守吉祥连参加会议。
除了谨慎,这样的安排也隐藏了日本的阴谋——刘仁轨将军是大唐中央政府的地方军政领导人。他派出的使团只能代表百济地方。如果日本接受这种外交模式,就相当于认同国家和大唐熊津都督府处于同一外交水平以上,从而失去了直接与大唐中央政府对话的资格。
虽然唐朝没有对日本采取进一步的武力行动,但日本爆发了“仁申之乱”,大海人王子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为后来登基的天武天皇奠定了基础。执政人员专注于内政改革。
[img]818273[/img]
天武天皇即位后,受大唐高宗皇帝自称“天皇”的影响,他决定使用汉字中的“天皇”一词,并正式将国名改为“日本”。“日本天皇”的特定名称正式登上日本历史舞台。
白江口的失败使日本深刻认识到自己与唐朝综合国力的巨大差距,也意识到自己从老师那里学到的远远不够。从那时起,日本的学习欲望和动机并没有减弱,而是变得更加强烈。
揭秘:为什么唐代中日混血儿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