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第二部历史”与“第八部书”进行比较。“第二部历史”来自“第八部书”,但在许多方面与“第八部书”不同。除了上述两点,它还表现在:
第一,内容上有增删之分。“二史”对“八书”的增删有利也有弊。删除的部分大多是皇帝的书、法令、大臣的演奏和文章,使史文紧凑、醒目、可读,这是一个有利的方面。但“二史”也删除了“八书”中的一些重要史实。这是缺点。增加的部分加重了一些历史事物和人物的神秘色彩,因为它们大多来自杂史中的预言和故事。这是缺点。然而,李延寿写了《二史》,参考书籍较多,因此增加了“八书”中一些前所未有的重要史料,扩大了一些人物传记的空间,甚至增加了一些人物传记。这是利润的方面。可见,在增删问题上,“二史”和“八书”各有得失,不能简单看待。
第二,书法上有曲直之分。南北朝时期,人们作史,由于许多禁忌,形成了许多作家。《南史》和《北史》都纠正了这些曲笔。比如魏收在北齐文宣帝高洋写《魏书》的时候,一切都涉及到高洋的父亲高欢在东魏的所作所为,很多歌曲都是为了回护;《北史》大部分都是根据实际情况改正的。虽然姚思廉在唐初写了《梁书》和《陈书》,但由于一些史稿继承了他父亲姚察的旧作,姚察多根据梁和陈史官录制,所以有很多曲笔。比如《梁书》对临川王萧宏大加赞美,称赞他“性宽厚”;而《南史》则透露,他是一个性格低劣、任意聚敛、贪生怕死的人。《南史》改正了《陈书》的曲笔,“使奸恶无法藏身”。当然,“二史”并非完全没有曲笔,但总的来说,在书法曲直上,“二史”胜过“八书”。
[img]817804[/img]
@ 文字中有复简之异。“八书”共537卷,“二史”只有180卷,只占原书卷数的三分之一。这是李延寿“删除酿辞”、“叙事简单”的优势。《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称赞《南史》和《北史》“叙事简洁,与南北正史相比,没有繁琐肮脏的词语”,堪称“近世之美史”,认为只有李延寿才能与陈寿相比。就这样,“二史”比“八书”流传更广,影响更大。在北宋之前,有很多“八书”的损失,而“二史”却完全保存下来,这是最好的证明。
李延寿自序说,他补充的许多史料来自当时的“杂史”,即所谓的“小说短书”,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和多口语材料,这往往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反映了当时的真实情况。这类资料可以在南史的何童传、东魏孝静帝纪、高昂传、斛律金传、李稚廉传、朱荣传中找到。但也有很多神鬼故事、谣言预言、戏谑笑话,这也是它的严重缺点。@ 就历史资料的丰富性和完整性而言,南北史不加八书,但也不乏比八书更好的地方。作为研究南北朝历史的资料,可以补充八书,而不是偏废。
《南史》和《北史》也有一些明显的缺点,以至于糟粕。例如,许多封建主义思想和唯心主义历史观点散布在赞美皇帝和将军、诽谤人民起义、宣扬吉祥灾难和奇怪荒谬的理论上。不仅是“两史”,还有“八书”,但形式和程度不同。这是我们在读“八本书”、“二史”时不能不注意。
与“二史”和“八书”相比,并不意味着“二史”可以代替“八书”,也不意味着“二史”和“八书”之间的关系应该是正确的:
(一)根据实际情况分析说明“二史”和“八书”所写的历史条件的差异,以及作者在思想上的异趣,以及他们在材料使用和表达上的差异;(二)“二史”和“八书”在反映南北朝时期历史面貌的同时,对保存和传播这一时期的历史知识做出了贡献,有理由和依据需要重视。我们不应该在它们之间进行抑扬和褒贬;
(3)比较“两个历史”和“八本书”的目的是总结和解释它们的特点和优点,以便更好地理解它们,并使用它们提供的历史知识,真正通过我们识别为今天的社会实践服务。阅读“八本书”、读其他史书的“二史”也是如此。
《北史》的独特之处:二史和八书有相当大的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