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的“御诗”不仅具有末代皇帝写的特殊历史意义;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也开辟了“御诗”的新风格、新体裁,堪称“孤例”。
尽管1911年辛亥革命炮响,中国最后一位皇帝还是轰下了龙椅。但这位末代皇帝仍然住在紫禁城,他就是溥仪(1906-1967)。宫外是一个追求“三民主义”的民国,但宫中帝制时代的基本礼仪和待遇依旧。1921年溥仪16岁时,宫中大臣讨论“皇帝中秋节已经盛开,应该早点定中宫”。因此,仍然按照皇家规则,开始大肆选拔皇后和公主。荣源的女儿婉容和端恭的女儿文绣最终被评为皇后和公主,最后将举行皇帝的大婚礼。
1922年12月1日,溥仪派人把一把如意放在风舆里,然后从载振压开始。坐了16人抬的大轿子,结婚用的是全套卤簿仪仗。除伞、棍、旗、牌、金瓜、斧、斧、节、扇等外,还增加了100对牛角和大鼓。军宪机关派出约2000名骑兵和步兵护卫。欢迎经过街道的人,照常戒严。路两旁,人山人海,万头攒动,世人争夺末代皇帝大婚盛况。北洋政府要员和外国人来参观,每人发一枚钢徽,准通行。婚礼期间,还陆续出演了三部宫廷剧,如陈德霖、田桂凤、梅兰芳、尚小云、小翠花等。
末代皇帝的大婚惊动了中国的朝野,各路名公显贵,纷纷送贺礼。满蒙王公和遗老臣不言而喻。即使当年炮轰清朝帝国的民国要求人民,从大总统到地方军阀;在野的政客和不在野的名人也接踵而至。李元红送如意、金瓶、银壶;曹坤送如意和衣服;冯玉祥送金表和金银器皿;张作霖送如意和衣服;徐世昌送了一整套新木器。康有为除了送上彩色玉屏和拿破仑婚礼上使用的硝石光盘外,还亲自写了一副对联:“八国穿着玉步,九天太阳、月亮和金台”。这真的被恰当地描述了,并总结了末代皇帝的壮观婚姻。
[img]817661[/img]
但众所周知,少年皇帝也有自己的庆祝方式。他在婚礼当天写了一首“皇家诗”。这是溥仪自己的少年笔,不是请王公大臣写的。自然,它有独特的价值。此外,这首“皇家诗”不是绝句律诗的古典格式,而是深受新文化运动影响的白话,体现了现代诗歌,突出了时代的价值,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诗云:
也有这一天!
我们进去了!
"你去,我也去,
你不去,我也不去。”
到底好不好?
你说不出话来,我也没说话。
你哑了吗?
“吓,好看,好看,好看,
别不好看!"
你木木含情,
我说不出话来。
你会开车,
我也会骑马。
据说这首“御诗”原本挂在清宫乐寿堂,是溥仪题在名为《大婚纪念摄影》的照片上。1924年11月5日,冯玉祥发动政变“逼宫”,将溥仪赶出紫禁城,题为“御诗”的照片也被取下,移到其他地方,才为外界所知。1926年5月15日,上海《良友》杂志(第四期)公开发表了这首诗,因此广为人知。一年多后,著名武侠小说作者白羽(1899-1966,原名宫万选,《偷拳》、《十二金钱镖》等武侠小说20部)对这首“御制诗”还记忆犹新,于是写了一篇《写在圣诗前面》来评论。这篇文章发表在1927年1月16日的北平《世界日报》上,被《明珠》副刊主编张恨水列入栏目头条。从这个角度来看,这首皇家诗在当年的公共文化圈子里,无论是北平、上海还是南北,都受到了民国时期新知识分子的高度关注。
宫白羽在文章中评论道:“这首诗虽然平淡无奇,别无选择,但仍然是年轻人幼稚的作品,总是像皇室制度一样坚强,一味矜持,端上皇帝的架子,却缺乏真实的情感。”这样,溥仪的“皇家诗”不仅具有末代皇帝写的特殊历史意义;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也开辟了“皇家诗”的新风格、新体裁,堪称“孤例”。
溥仪[御制诗]在文化圈引起轰动:你说不出话来,我也没说话